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因的意思、十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因的解釋

國家借以強盛的十項措施。《逸周書·大明武》:“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六,無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因是佛教唯識學中的重要概念,特指推動生命現象形成的十種根本原因,源于古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體系。其核心思想出自《成唯識論》,旨在闡釋世間萬物生滅變化的深層因果規律。以下從漢語釋義、分類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漢語釋義與概念定位

十因即“十種因緣”,屬複合佛教術語:


二、十因的具體分類與釋義

據《成唯識論》卷八,十因可概括為三類根本作用,具體包括:

(一)能生因

直接引發現行結果的主動力:

  1. 隨說因:語言概念對行為的引導力(如“名色”引發執取)。
  2. 觀待因:需求與滿足的依存關系(如渴求水、苦求樂)。
  3. 牽引因:過去業力對未來的潛在牽引(如種子生芽)。
  4. 生起因:現行條件對結果的直接催生(如水土助種子發芽)。
  5. 攝受因:外部條件對結果的輔助(如陽光促進生長)。

(二)方便因

間接輔助成就的條件:

  1. 引發因:連續行為引發的後續慣性(如習慣成自然)。

  2. 定異因:因果性質的确定性(如善因得樂果)。

  3. 同事因:多因共成一果的協同力(如衆緣和合)。

    (三)終極因

    決定存在本質的深層原因:

  4. 相違因:阻礙結果的反作用力(如黑暗障礙光明)。

  5. 不相違因:不構成障礙的共存條件(如風與花香并存)。

    分類依據:玄奘譯《成唯識論》,釋義參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十因”條目(商務印書館,1922)。


    三、文化影響與關聯概念

    十因理論與中國傳統因果觀形成互釋:

    • 與儒家“積善餘慶”的呼應:強調“定異因”的業果必然性,類似《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對漢語詞彙的滲透:衍生出“因緣果報”“業因”等複合詞,成為漢語佛典的核心術語。
    • 文學中的體現:《紅樓夢》“宿孽總因情”暗合“牽引因”思想,體現業力輪回觀。

    文化關聯分析參考: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唯識章節。


    學術參考文獻

    1. 詞源釋義:《成唯識論》(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
    2. 現代闡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十因”條(商務印書館電子版)
    3. 理論拓展:《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彌勒說,玄奘譯)
    4. 文化研究: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十因”一詞出自古代文獻《逸周書·大明武》,指國家借以實現強盛的十項措施。根據搜索結果中高權威性來源(如和)以及相關釋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十因是古代治國策略的統稱,具體包括十項措施:

  1. 樹仁:推行仁政,以德治國;
  2. 勝欲:克制私欲,以公心行政;
  3. 賓客:禮待外來使節,加強外交;
  4. 通旅:保障商貿暢通,促進經濟;
  5. 親戚:維護宗族關系,鞏固内部團結;
  6. 無告:救濟孤寡貧困,完善社會保障;
  7. 同事:協調官員協作,提高行政效率;
  8. 程巧:規範工藝技術,鼓勵創新;
  9. 能:選拔賢能之士,重視人才;
  10. 利事:優化事務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語境與延伸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例句,可參考《逸周書》及上述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鏖撲悲悒尺帛蚩蚘床婆子娖搦匆遽村學堂磋砻麤壯導路倒箧傾筐大煙鬼得不電遊笃嬾風評富庶改都幹輔甘膏割哀顧影弄姿蔊菜澔旰赫連刀河落剪發披缁矜謹今士績優股慷他人之慨六文鹿埵擟拘缪斯母馬泥醉皮褂纖繩骞舞妾婦之道請郡清唏大叫清運湫居人均三跪九叩三木樓訾燒灰身态屍祿素餐十月朝水運縧兒踏張貼巧頑橫違倍微辨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