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繼承前輩王位的君主。《書·召诰》:“越厥後王後民,茲服厥命。” 孔穎達 疏:“謂繼世之君及其時之人,皆服行其君之命。” 唐 韓愈 《鳄魚文》:“及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 江 漢 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 楚 越 。”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六》:“王之子孫大宗繼為王者,謂之後王。”
(2).泛指繼前朝而起的國家元首。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後王視生民之版,與九州地域廣輪之數,而衰賦稅,大臧則充。”
君主;天子。《書·說命中》:“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 孔穎達 疏:“後王,謂天子也。”《禮記·内則》:“後王命冢宰,降德于衆兆民。”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皇祇發生之始,後王布和之辰。” 清 龔自珍 《農宗》:“古者未有後王君公,始有之而人不駭者何?”
“後王”一詞在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後王”主要指在地位、權力或疆域上超越前代的君主或統治者。該詞最初源于周代對殷商後裔君主的稱呼,例如清華簡記載的“後王”特指殷商滅亡後的繼承者。此外,它也泛指繼承前朝王位的君主或新興政權的國家元首。
在部分文獻中,“後王”被直接等同于“天子”或最高統治者。例如《尚書》記載“樹後王君公”,孔穎達注解為“後王即天子”。這種用法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禮儀和政論文本。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禮記》及清華簡等原始文獻,或參考等現代釋義。
《後王》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後來的君主”或“以後的君主”。它由兩個字組成,前面的“後”表示時間的“以後”,後面的“王”表示國家的統治者。
《後王》的部首是“王”,它屬于偏旁部首,表示與國家政權、君主或王位相關的事物。《後王》的筆畫總數為9畫。
《後王》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朝代更疊和曆史演變。在古代中國曆史中,各個朝代的皇帝或皇後被封為“王”。當一個朝代衰落,被後來的朝代所取代時,這位前朝的君主就被稱為“後王”。
《後王》的繁體寫法為「後王」。
古代漢字中對《後王》進行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它的寫法為「後王」,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前面的“後”字在古代寫作「後」。
1. 前朝的君主現在隻是後王了。
2. 他是後王,但他卻沒有被尊為國王。
3. 後王的統治時期很短暫,很快就被推翻了。
1. 後世王位
2. 後繼王朝
3. 後代君主
繼承君主、後來之王、接替統治者
前王、現任國王、在位君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