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退的意思、黜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退的解釋

[relieve sb. of his post] 削職;罷免官職

黜退為民

詳細解釋

貶黜;斥退。《後漢書·孔融傳》:“前者黜退,懽欣受之。”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忠義》:“ 貞觀 六年,授左光祿大夫 陳叔達 禮部尚書,因謂曰:‘ 武德 中,公曾進直言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雲。’”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高東谿》:“ 宋 高東谿 先生 登 ,上 淵聖皇帝 五書,集中尚存其四,大旨其主於任用君子黜退小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退”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黜”和“退”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黜”指罷免、貶斥,如《論語·微子》中“柳下惠為士師,三黜”;“退”則含撤職、降級之意,如《禮記·檀弓》中“退人若将墜諸淵”。兩字組合後,“黜退”特指古代對官員的罷免或降職處分,多用于政治語境,強調以權威手段剝奪職位或降低等級。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黜”本義為貶斥,帶有否定性評價的色彩;“退”則體現層級下降的物理空間隱喻。二者結合後,詞義重心偏向“黜”的強制罷免屬性,常見于史書典籍記載的官員任免事件,如《資治通鑒》中“黜退貪殘,進用忠良”的治理措施。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中。

權威文獻中,《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其注解為“罷免官職”,《辭源》(修訂本)則強調“降職或免職”的雙重含義。需要注意的是,與相近詞“罷免”相比,“黜退”更側重體現權力機構的主動處置行為,且隱含着道德層面的否定判斷,如《漢書·武帝紀》記載的“黜退方士”事件即包含對術士行為的批判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

“黜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表示對官員的降職或罷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詳細解析

  1. 核心意義
    “黜退”強調通過官方行為解除某人的職務,帶有貶斥、否定其能力的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前者黜退,懽欣受之”,說明被罷免者需接受這一結果。

  2. 曆史用例

    • 唐代《貞觀政要》提到官員陳叔達因直言進谏未被黜退,反獲重用。
    • 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主張“黜退小人”,體現了該詞在政治倫理中的應用。
  3. 相關詞彙

    • 近義詞:貶黜、斥退、罷免。
    • 反義詞:晉升、擢升、任用。
    • 關聯詞:黜免(免除職務)、黜革(革職)。

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黜退”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劉鹗因晉豐公司事務被黜退的案例。日常表達中更常用“免職”“撤職”等替代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演義》《後漢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吉把斷白水悲痛不顧大局菜蔬之色讒妬常期辰角踹知膽略倒弄得來抵誅東挪西湊翻案放之四海而皆準封龍門蜂迷蝶猜風義阜茂耕則問田奴勾捉海月橫棄換鵝書槲栎葷辛加膝墜淵荊人九慮櫃柳狂儁爛若披錦勞歌列布龍井寺瞑然蜜香紙鲵鳅曝揚潛驚祛機枘圓鑿方煞強似沙泉沙瑤殊力松狗宿齒握鉛烏燈黑火無怪五兆先道象聲鮮裝袨服小别戲館子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