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潔用具,取苕稈為之,故名。《周禮·夏官·戎右》“贊牛耳,桃茢” 漢 鄭玄 注:“茢,苕帚,所以埽不祥。” 宋 楊萬裡 《五月三日早起步東園示幼輿子》詩之二:“筠箕苕帚兩無蹤,竊果畦丁職不供。”《官場現形記》第三六回:“老媽子又拏了一把苕帚,把他吐的東西,掃了出去。”
苕帚(tiáo zhou),又稱“笤帚”,指一種傳統清潔工具,主要用于清掃地面或器物表面的灰塵雜物。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字形演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述:
工具屬性
指用脫粒後的高粱穗、黍子穗或蘆葦等紮成的掃地用具,柄短頭寬。《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用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等綁成的掃地工具。”
示例:民間俗語“掃地不傷蝼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中,苕帚是日常清潔的象征物。
字形演變
二字組合凸顯“以植物穗稈制掃具”的特性。
祭祀與驅邪符號
古代苕帚用于祭祀前清潔祭壇,《周禮·夏官》載“掌掃門庭”的“隸仆”即持苕帚。部分地區民俗中,新屋落成時以苕帚掃梁驅晦,象征辟邪納吉。
文學意象
《詩經·豳風·七月》“十月滌場”中“滌”字隱含苕帚農用場景;蘇轼《除夜》詩“掃除茅舍滌塵嚣”,亦以苕帚喻辭舊迎新。
規範詞形
根據《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GF 1001-2001),“笤帚”為推薦詞形,“苕帚”為舊稱變體,但方言區(如四川、湖北)仍沿用後者。
工藝傳承
非遺項目“高梁稈紮制技藝”中,苕帚制作需經選穗、去籽、捆紮等工序,體現農耕智慧(參考《中國民間手工藝集成》)。
權威參考文獻
根據綜合信息,“苕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苕帚(拼音:tiáo zhǒu)是一種傳統清潔工具,由苕稈或苕葦條編紮而成,主要用于清掃塵土。其名稱來源于制作材料,“苕”指苕草(一種植物),而“帚”即掃帚。
苕帚既是實物工具,又承載文化隱喻。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掃帚形制或相關成語,可查閱《周禮》《通俗常言疏證》等文獻來源。
鞭杠辨難濱近采補草炭嗔惱陳臬赤面沖泊踹蹬黨伴倒箱會調饪邸寓奉畜貴質國務橫刀後撤回腸活瓣夥友蒹葭簡阙角犀嫁犬逐犬甲正截刻拘窘看錢奴趷蹬枯荄蠟種連抵其隙樓堞毛孩子樸愚鉗錘清翠清耿秦樓月秋捷妻小七佐食三水方庶土探子填池通腸米溫寒吳藍無麪馎饦屼屼下層社會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閑簉蕭散息喘僁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