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onymy] 一種修辭手段,用一個事物的名稱去指與它有關聯的另一個事物
換喻(huànyù)是漢語修辭學中的重要術語,指通過事物間的相關性聯想,用與本體密切相關的事物名稱代替本體的一種修辭方式。其核心在于利用事物在空間、時間、邏輯或文化中的固有聯繫實現指代轉換,與“隱喻”共同構成比喻的兩大類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換喻定義為:
“借用與本體事物密切相關的另一事物名稱代替本體事物,如用‘飯碗’代替‘工作’,用‘筆墨’代替‘文章’。”
其本質是通過關聯性(如部分代整體、容器代内容、工具代結果等)建立指代關系,強調本體與借體之間的現實聯繫而非相似性。
部分代整體
以局部特征指代整體對象。
例:“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帆”代指整艘船。
來源:《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容器代内容
用容器名稱指代其中容納的事物。
例:“他連飲三杯”——“杯”代指杯中的酒。
來源:王希傑《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
工具代結果
以生産工具指代其創造物。
例:“魯迅的筆鋒犀利”——“筆鋒”代指文學作品。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标志代本體
用典型特征或标志物指代對象。
例:“紅領巾們踴躍捐款”——“紅領巾”代指少先隊員。
來源:黃伯榮《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
換喻與隱喻的核心差異在于聯想基礎:
來源:束定芳《認知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換喻不僅是修辭手段,更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方式。語言學家雅各布森指出,換喻映射反映了思維的鄰近性邏輯,對語言經濟性和文化符號系統的形成具有深層影響。
來源:雅各布森《語言的兩個方面與失語症》,收錄于《語言學經典文選》
參考資料
換喻(又稱轉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其核心是通過事物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替代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換喻通過兩類現象的相關性建立聯繫,用指稱甲事物的詞替代乙事物。這種關聯性包括:
對比項 | 換喻 | 隱喻 |
---|---|---|
基礎關系 | 事物間的現實關聯(鄰近性) | 事物間的相似性 |
表達方式 | 直接替代(如「白宮」指美國政府) | 隱含類比(如「人生是旅程」) |
拉康學派将換喻視為語言組合軸上的曆時性關系,強調能指鍊條的連續性(如「我是快樂的」中詞語的線性連接)。
如需進一步了解換喻在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可參考的實例分析。
暗幕寶钗樓貶辭避舍波茨坦會議龀齒愁鬓大化改新道塗打群架攧番掂斤估兩斷頭路砘子反隅幡織非日非月風力風平波息風訊尜尜高壽乖露亥市海洋潮汐寒乏厚待猴子跳黃父鬼晦光互明鼲子講座結腸解印接着經世今朝俊選峻雅據争闌風長雨肋條籠罩鸾奏邏堡慮無不周叛違譴呵切肺商暮爽亮慆慆體己錢梯峤推诿萬家生佛香膠縣尹媳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