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的意思、遐迩的詳細解釋
遐迩的解釋
[far and near] 遠近
詳細解釋
亦作“ 遐爾 ”。亦作“ 遐迩 ”。1.遠近。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故人主得其道,則遐邇潛行而歸之, 文王 是也。”《漢書·韋玄成傳》:“天子穆穆,是宗是師,四方遐爾,觀國之煇。” 宋 蘇轼 《賀時宰啟》:“凡有詔令,率先惠慈,固已遐邇争傳,室家胥慶。” 明 劉基 《<宋景濂學士文集>序》:“年未弱冠,文名播於遐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 松娘 事姑孝;豔色賢名,聲聞遐邇。”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抛兒别女呵聲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
(2).遙遠。《秦併六國平話》卷下:“忽有丞相 王綰 奏道:‘陛下新得 燕 、 齊 荊楚 之地,相去遐邇,不為置公,無以鎮之。’”
見“ 遐邇 ”。
詞語分解
- 遐的解釋 遐 á 遠:遐方。遐心。遐觀。遐迩(遠近)。遐舉(進行;遠揚)。遐想。 長久:遐齡。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迩的解釋 迩 (邇) ě 近:迩來(近來)。遐迩聞名(形容名聲大,“遐迩”,即“遠近”)。迩言(淺顯說話)。 遐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遐迩"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遐迩"是一個典型的漢語合成詞,由"遐"與"迩"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遠近,常用于表示空間或範圍上的廣泛性。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文化内涵進行詳細解析:
一、 本義與構成
- 遐 (xiá):本義指遙遠。《說文解字》釋為"遠也"。引申指空間、時間上的久遠、廣闊。
- 迩 (ěr):本義指近處。《說文解字》釋為"近也"。指空間距離短或時間接近。
- 合成義:"遐迩"結合二者,構成聯合式複合詞,字面即"遠和近",泛指空間上的各處、所有地方,強調範圍的全面性與無遺漏。其核心概念是“遠近”,用以指代“各處”或“廣泛的範圍”。
二、 主要含義與用法
- 指空間上的遠近各處:
- 這是最基礎的含義,表示地理上的廣泛區域。例如:"名聲傳播于遐迩"(名聲傳播到遠近各處)。
-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故博采遐迩,搜求舊章。" 意指廣泛采集遠近各處的文獻舊典。
- 引申指範圍上的廣泛、普遍:
- 由具體空間引申到抽象範圍,表示影響、傳播或知曉的廣泛性。常與"聞名"、"著稱"、"傳播"等詞搭配。例如:"遐迩聞名"(遠近聞名,形容名聲很大)。
- 《漢書·揚雄傳上》:"是以遐迩疏疊,中外禔福。" 意指使遠近(的臣民)安定有序,中外(的百姓)獲得福澤。
- 用作名詞,代指"遠近各處的人或事物":
三、 文化内涵與特點
- 對偶與和諧: "遐"與"迩"是一對典型的反義語素,其結合體現了漢語構詞中追求對偶、平衡與和諧的特點。這種結構使詞義概括性強,富有表現力。
- 典雅莊重: "遐迩"屬于書面語詞彙,相較于口語化的"遠近",更具文雅、莊重的色彩,常見于正式文體、文學作品或曆史典籍中。蘇轼《賀時宰啟》:"德澤所加,遐迩胥慶。" 即體現了其典雅性。
- 強調全面性: 該詞的核心在于強調不區分遠近、涵蓋所有方面,常用于描述影響力、傳播度或範圍的無所不及。
四、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遐迩"主要保留在成語(如"遐迩聞名"、"名聞遐迩")和一些書面表達中,用以表達聲名遠播、影響廣泛的含義,其典雅色彩依然顯著。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遠近",并标注為書面語。
"遐迩"是由表示"遠"的"遐"和表示"近"的"迩"構成的聯合式複合詞,本義指空間上的遠近各處,引申指範圍的廣泛性,常用于書面語,強調影響的全面與無所不及,尤以"遐迩聞名"等成語為典型代表。
參考來源:
- 許慎. 《說文解字》 (對"遐"、"迩"單字的釋義基礎)。
- 漢語詞彙學理論 (對合成詞構詞方式的分析)。
- 王逸. 《楚辭章句·離騷序》 (古籍中"遐迩"表空間範圍的例證)。
- 班固. 《漢書·揚雄傳上》 (古籍中"遐迩"用法的例證)。
- 蘇轼. 《賀時宰啟》 (體現"遐迩"典雅色彩的例證)。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中的釋義與語體标注)。
網絡擴展解釋
“遐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 ěr,屬于書面用語,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
- “遐”指遠,“迩”指近,合起來表示“遠近”,既可指空間上的距離(如“文名播于遐迩”),也可引申為時間或範圍上的廣泛(如“遐迩一家”)。
-
常見用法:
- 常作為形容詞或名詞,形容名聲、影響等覆蓋範圍廣。例如:
- “遐迩聞名”:形容人或事物遠近皆知,名聲極大(參考)。
- “聲聞遐迩”:指聲音或消息傳遍遠近(出自《南齊書》)。
用法與搭配
-
成語應用:
- 與“聞名”搭配(“聞名遐迩”),強調廣泛傳播的聲譽()。
- 與其他詞語結合,如“遐迩一家”比喻天下統一或關系密切()。
-
文學出處:
- 最早見于漢代桓寬《鹽鐵論》,後廣泛用于古典文獻,如《聊齋志異》中“聲聞遐迩”()。
詞性擴展
- 形容詞:描述遠近的狀态(如“遐迩皆知”)。
- 名詞:直接代指“遠近”的範圍(如“播于遐迩”)。
近義詞與反義詞
“遐迩”通過“遠”與“近”的對比,生動表達了空間或影響力的廣泛性,常見于成語和文學作品中,具有濃厚的古典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鹽鐵論》《聊齋志異》等文獻(綜合)。
别人正在浏覽...
抱冰公事不分高下不惑之年不直一文大圭殚竭電話亭凋獘凍液督标督看反騰風格棼絲複古高校構闌官租孤伶伶澒挏讧賊黃眚護岸林建材降壓角果蛟龍擘水解羅廄長救滅絶潢開鐮來曆不明浪宕龍爪蔥抛除泡頭釘披肩披然乾屎橛嘺嘺唶唶窮鼠齧狸鵲夜傳枝融釋散匪散木不材山梁剩下詩筆識量霜分歲路土居偉志無堅不陷閑深仙姿玉質笑雷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