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麁獷”。亦作“麄獷”。粗野;粗魯。《華嚴經·十住品》:“親近一切善知識,發言和悅離麁獷。”《陳書·陳方泰傳》:“ 方泰 少麤獷,與諸惡少年羣聚,遊逸無度。”《周書·耿豪傳》:“ 豪 少麄獷,有武藝,好以氣淩人。”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其實事久弊生,冥頑貪詐,或麤獷兇猾。”
“麤犷”是“粗犷”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建議使用“粗犷”作為标準詞形。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重釋義:
粗野魯莽
指行為或性格缺乏細緻約束,如《漢語大詞典》引《北史》例句:“天性粗犷,意氣雄高”。這種用法常見于描述人物性格的原始野性特征。
豪放有氣魄
多用于形容藝術風格或自然景觀的雄渾特質,如《現代漢語學習詞典》例句:“黃土高原的粗犷風貌,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此義項在文學評論和美學分析中具有廣泛適用性。
詞源方面,“麤”為“粗”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本義指動作幅度大;“犷”從犬旁,原指犬類兇猛難以馴服,二字結合後詞義發生引申。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描述到抽象評述的發展規律。
來源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校訂本。
“麤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ū guǎng,由“麤”(上下結構)和“犷”(左右結構)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麤犷”在不同語境中可褒可貶,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周書》《陳書》等古籍。
輩輩鹎鵊變臉變色比部筆次閉門酣歌不由人塵境陳胔車幰沖言沖語箪笥大喜過望電器阇婆婆達惡貫已盈紛華馚馧佛頭青複寫敷衍塞責嘎嘎光縫廣員黃祥家吏檢場嬌寵交遘矯枉過當節概節獻金蟬脫殻驚風怒濤勁翮妓圍劇讀苦心人兩姨親流遞流遁留志鹿埵縻費茗花冥境前肩怯場頃之曲盡軟叽咯托擅國生擒太子洗馬銅壺門土栗驒奚危明小玩意兒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