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矯枉過正 ”。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石公 此論,未為不是;惜乎矯枉過當,遂開後人口實。” 清 施閏章 《重刻<何大複詩集>序》:“蓋文人矯枉過當,有為而言也。”
“矯枉過當”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jiǎo wǎng guò dāng(部分文獻注音為dàng,但以“dāng”為常見)
指糾正錯誤或偏差時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反而導緻新的問題。與“矯枉過正”同義,含貶義色彩,強調過度修正的行為。
最早見于清代周亮工的《書影》卷四:“石公此論,未為不是;惜乎矯枉過當,遂開後人口實。”
現代語境中,常見于對社會、政策等領域的批評。如:“為防範風險而全面禁止創新,實屬矯枉過當。”
使用該詞時需結合具體情境,強調“過猶不及”的平衡原則。曆史上類似案例包括某些改革因過度調整而失敗,需引以為戒。
“矯枉過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糾正過失或錯誤時過于嚴厲和過分,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矯:矢(shǐ)旁、刀(dāo)旁、四筆
枉:木(mù)旁、五筆
過:辶(chuò)旁、刀(dāo)旁、五筆
當:彳(chì)旁、三筆
“矯枉過當”是出自《論語》中的一句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對于不正當的言行,不理睬、不聽從、不回應、不動搖。
矯枉過當
矯:糾枵旣章丠矯攸矯
枉:幅
過:過
當:當
他在學校裡犯了一個小錯誤,但老師卻矯枉過當地批評了他。
改過不歸、改過自新、矯正、矯正蕩氣回腸、矯矜自重、矯情、矯揉造作
過于苛刻、過火、無法容忍、過度嚴厲
寬容、寬容大度、隨便、聽其自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