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部的意思、比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部的解釋

(1).古代官署名。 三國 魏 始設,為尚書的一個辦事機關。後幾代因之。 隋 、 唐 、 宋 屬刑部。 元 以後廢。其長官, 三國 魏 以下為比部曹, 隋 初為比部侍郎,後改稱比部郎; 唐 宋 為比部郎中及員外郎。其職原掌稽核簿籍。後變為刑部所屬四司之一。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新唐書·百官志一》。

(2). 明 清 時對刑部及其司官的習稱。 清 恽敬 《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居貧實樂,居喪實憂,吾於 伊比部 見之。”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婕妤妾 趙 印﹞篆法刀法精妙入神,恐近時人未必能若是也。此印現藏 潘德輿 比部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部是中國古代官職與官署名,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本義
    • 比:本義為“并列”“比較”,《說文解字》釋為“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引申為核對、審查。
    • 部:原指分門别類,《說文解字》稱“部,分也”㊟,後指官署機構。

      二字組合體現“通過比較核驗以分類管理”的職能本質。

二、官職與機構職能

  1. 刑獄關聯職能(魏晉至唐)

    作為官職始見于三國曹魏,隸屬尚書省,掌刑獄複核。唐代沿襲,《唐六典》載:“比部郎中,掌勾諸司百僚俸料……周知内外之經費而總勾之”㊟,負責審計財政收支、賦稅賬目及贓贖物資,兼具司法與經濟監督雙重職責。

  2. 審計核心功能(唐代定型)

    唐代比部發展為中央審計中樞,《新唐書·百官志》明确其“掌勾會内外賦斂、經費、俸祿、公廨、勳賜、贓贖”㊟,獨立于財政部門,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財審分離”制度雛形。

三、文化延伸與符號意義

  1. 文學指代與影響

    因涉刑獄,古詩文中常以“比部”代指刑官。如蘇轼《答任德夫書》雲“比部公案”喻司法事務㊟,反映其社會認知。其審計制度設計亦為後世財政監察體系提供範式參考。


權威參考文獻:

㊟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唐] 李林甫《唐六典·卷六·尚書刑部》(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 歐陽修《新唐書·卷四十六·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 蘇轼《蘇轼文集·卷五十六》(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版)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來源,“比部”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官署名(核心含義)

  1. 起源與沿革

    • 三國魏始設,隸屬于尚書台,最初負責文書審核。
    • 隋唐時期劃歸刑部,成為其下屬四司之一,掌管財政審計。
    • 宋金時期延續此職能,元代廢除。
  2. 職能演變

    • 魏晉:審核诏書、律令(類似現代司法複核)
    • 唐代:審計賦稅、俸祿、軍費等國家收支
    • 宋代:管理全國賬籍,兼具審計與行政處分權
  3. 官職設置

    • 長官稱謂隨朝代變化:魏稱「比部曹」,隋稱「比部侍郎」,唐宋設「比部郎中」和「員外郎」

二、明清刑部别稱

三、特殊文學含義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古代職官文獻及權威詞典記載,完整内容可參考《文獻通考·職官六》《新唐書·百官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截鬓朵不端操制唱辭崇阜仇怨刺股讀書搭班兒斷趾碓坊憤恥感想隔子觀往知來汩和豪分好飲洪鐘揮拍進賢退佞九夜幾危聚居軍郵孔約缧囚麗口裡宰梅落梅須命酒缪戾謀變嚭嚭前定謙卻嗛退寝壞親如骨肉悫勵熱恩戎羯三常生效世界矢無虛發霜蹄順嘴束手無術台位唐弓土神違道委賴溫家鏡午酒物物交換五陰骁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