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部的意思、比部的詳細解釋
比部的解釋
(1).古代官署名。 三國 魏 始設,為尚書的一個辦事機關。後幾代因之。 隋 、 唐 、 宋 屬刑部。 元 以後廢。其長官, 三國 魏 以下為比部曹, 隋 初為比部侍郎,後改稱比部郎; 唐 宋 為比部郎中及員外郎。其職原掌稽核簿籍。後變為刑部所屬四司之一。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新唐書·百官志一》。
(2). 明 清 時對刑部及其司官的習稱。 清 恽敬 《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居貧實樂,居喪實憂,吾於 伊比部 見之。”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婕妤妾 趙 印﹞篆法刀法精妙入神,恐近時人未必能若是也。此印現藏 潘德輿 比部家。”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部的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來源,“比部”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官署名(核心含義)
-
起源與沿革
- 三國魏始設,隸屬于尚書台,最初負責文書審核。
- 隋唐時期劃歸刑部,成為其下屬四司之一,掌管財政審計。
- 宋金時期延續此職能,元代廢除。
-
職能演變
- 魏晉:審核诏書、律令(類似現代司法複核)
- 唐代:審計賦稅、俸祿、軍費等國家收支
- 宋代:管理全國賬籍,兼具審計與行政處分權
-
官職設置
- 長官稱謂隨朝代變化:魏稱「比部曹」,隋稱「比部侍郎」,唐宋設「比部郎中」和「員外郎」
二、明清刑部别稱
- 作為對刑部及其官員的習稱出現,但實際職能已不同于前代的審計機構。
三、特殊文學含義
- 部分詞典記載其作為成語,意為“相互比較争論”,但此用法在古籍中罕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古代職官文獻及權威詞典記載,完整内容可參考《文獻通考·職官六》《新唐書·百官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部》這個詞是一個漢字字面意思的描述,它指的是一個漢字的部首,即在字典中作為分類依據的一部分。下面讓我來分解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比部的部首是比字旁(比部),通常位于漢字的左側或上方位置。
筆畫:比部的筆畫數是兩畫,這指的是在書寫比部這個字時所需勾畫的直線數目。
來源:比部是一個漢字衍生詞,它在古代語言中已經出現,用來表示某個概念的組成部分。
繁體:在繁體字中,比部的字形為「比」。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比部的字形與現代形式相似,都是由兩個直線構成的。
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比部的詞語例句:
1. 比分(指競賽中一方得分多少的情況)
2. 比賽(指競争性的活動)
3. 比較(表示對兩個或更多事物進行比較)
組詞:比部作為一個部首,可以與其他部首結合形成很多複合詞,如比劃、比照等。
近義詞:在部首的起源和概念方面,和比部一起分組的其他部首可以視為其近義詞,如比字旁、比刀等。
反義詞:由于比部是一個部首,它本身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