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國的意思、擅國的詳細解釋
擅國的解釋
獨攬國政。《逸周書·史記》:“昔者 有巢氏 有亂臣而貴,任之以國,假之以權,擅國而主斷。君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 有巢 以亡。”《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宋 嶽珂 《桯史·汴京故城》:“及 政和 間 蔡京 擅國,亟奏廣其規,以便宮室苑囿之奉。” 明 方孝孺 《春秋諸君子贊·子家羁》:“ 魯 有盜臣,擅國自恣。”
詞語分解
- 擅的解釋 擅 à 超越職權,自作主張:擅專。擅自。擅行(妌 )。擅斷(專行)。專擅獨行。擅離職守。 獨攬,占有:擅權。擅利。擅兵(擁有兵權)。擅國。擅美。 長(俷 )于,善于:擅長(俷 )。不擅辭令。 善 筆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擅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獨攬國家政權,通常用于描述個人或勢力對國政的全面掌控。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核心含義:指獨攬或總攬國家政務,掌控國家大權。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政治語境,強調對權力的集中控制。
- 詞性解析:
- “擅”本義為“專斷、獨攬”,如《史記》中“擅國之謂王”即指掌握國家權力才能稱王;
- “國”指國家政權,整體組合後凸顯對國政的壟斷。
2.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源自《逸周書·史記》和《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如“夫擅國之謂王”(《史記》),強調君主需掌控權力才能穩固統治。
- 宋代嶽珂《桯史》中提及蔡京“擅國”,指其專權亂政,含貶義。
- 語境分析:
- 多用于描述權臣、君主等人物,如“擅國而主斷”(《逸周書》);
- 隱含負面色彩,常與專權、腐敗等關聯。
3.注意點
- 與“治國”的差異:
“擅國”強調對權力的獨占,而非治理國家的才能。部分資料(如)提到“擅長治理國家”,實際是誤将“擅”理解為“擅長”,需結合語境辨别。
4.例句參考
- “昔者有巢氏有亂臣而貴,任之以國,假之以權,擅國而主斷。”(《逸周書》)
- “蔡京擅國,亟奏廣其規。”(宋代嶽珂《桯史》)
總結來看,“擅國”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描述個人或集團對國家政權的全面控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擅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擅國》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篡奪國家政權。一般用來形容那些意圖以非法方式控制并操縱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擅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擅(手)和國(國)兩個部分。其中,擅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13;國的部首也是國,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擅國》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為「擅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擅國」,其字形在現代漢字中有所改變。古代的「擅國」字形更接近于擅控和篡奪國家政權的意義。
例句
他企圖通過軍事力量擅國,但最終被反對派擊敗。
組詞
與《擅國》相關的詞語有:
擅權、擅政、篡奪、謀反、竊位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擅國》相近的詞語有:
謀反、奪權、竊權等。
與《擅國》相反的詞語有:
奉法、守法、忠誠、效忠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