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氣;口氣。《論語·泰伯》:“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出辭氣能順而説之,則無惡戾之言入於耳。”《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曹子 以一劍之任,枝 桓公 之心於壇坫之上,顔色不變,辭氣不悖。” 唐 韓愈 《論薦侯喜狀》:“五月初至此,自言為閣下所知,辭氣激揚,面有矜色。”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司馬武子忠節》:“ 靖康 間奉使 金國 ,辭氣激烈,謀略深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亭》:“ 石 方就枕,聞叩扉甚急;起視,則 長亭 掩入,辭氣倉皇,言:‘吾家欲以白6*刃相仇,可急遁!’” 朱自清 《論書生的酸氣》:“說話注重音調和辭氣,以朗暢為好。”
(2).文章的風格。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封禅》:“ 秦皇 銘 岱 ,文自 李斯 ,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 翟馬周 既訟罷 李昉 ,與 旦 益相得,每排毀時政,上書自薦,及歷舉所善十數人皆公輔器, 昌言 内為之助,人多識其辭氣,皆 旦 所為也。” 蘇曼殊 《與高天梅論文學書》:“甚矣譯事之難也,前見 辜氏 《癡漢騎馬歌》,可謂辭氣相副。”
(3).辭鋒,辭采。《南齊書·謝超宗傳》:“ 超宗 既坐,飲酒數甌,辭氣橫出, 太祖 對之甚歡。”《北史·屈遵傳》:“ 道賜 善騎射,機辯有辭氣, 太武 甚器之。”
(4).言辭;談吐。《續資治通鑒·宋太祖建隆元年》:“ 穀 雅善議論,辭氣明暢。”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一:“夫人藴輔相之才而其季父日與之接,其容貌辭氣豈無少異於人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辭氣漢語 快速查詢。
“辭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各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面的解釋:
指說話或文字表達時的态度、語調。例如《論語·泰伯》提到“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強調調整言辭語氣可避免粗俗和錯誤。在《三國演義》中,“辭氣慷慨”則形容言辭激昂、情感充沛的狀态。
用于評價文學作品的整體風貌。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封禅》中,以“法家辭氣”形容李斯為秦始皇所作碑文風格剛硬、缺乏柔潤。
指文辭的華美或犀利程度。例如《南齊書》記載謝超宗“辭氣橫出”,形容其言辭張揚、文采飛揚;《北史》稱道賜“機辯有辭氣”,則強調其言辭機敏且有文采。
泛指語言表達的内容和方式。《續資治通鑒》提到“人多識其辭氣”,指通過談吐可辨識個人風格。此外,古人亦注重“辭氣清雅”,即談吐需高雅得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論語》《文心雕龍》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