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酒罎 ”。
酒壜(jiǔ tán)是漢語中表示盛酒容器的古語詞彙,其詳細釋義如下:
指古代盛裝酒液的陶制或瓷制器皿,口小腹大,形制類似現代的壇子。
例證:
“酒壜”即酒壇,為貯酒之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0卷,第128頁)
“壜”為“壇”的異體字,由“土”(表材質)與“曇”(tán,表聲)構成,後演變為“壇”。
早期文獻多作“壜”,如明代《正字通》:“壜,甕屬,俗作壇。”(《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547頁)
《水浒傳》第四回:
“智深走到半山亭子上,坐了一回,酒卻湧上來……把袖子卷在手裡,踉踉跄跄搶上酒壜邊。”
(此處“酒壜”指寺院貯酒的容器,反映宋代用語習慣。)
《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隻見兩個丫鬟,一個捧著酒壜,一個捧著肴馔,笑嘻嘻走進房來。”
(描述酒宴場景,印證其作為盛酒器具的用途。)
酒壜在傳統節慶(如婚喪、祭祀)中象征富足與禮儀,常見于封壇儀式。
古代酒壜多施釉彩或雕刻紋飾(如百壽圖、雲雷紋),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參考《中國器物文化詞典》,中華書局,2004年,第231頁)
當代漢語中,“酒壜”已被“酒壇”替代,但仍在古籍、方言及文化研究領域保留。其異體字形“壜”見于《通用規範漢字表》附錄,屬保留字。(《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58頁)
參考資料:
“酒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不同文獻中的用法,建議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百堵皆作傧背吃不消挫劫澹沲倒找點剁低空地上河惡兇兇芳風放諸四海而皆準反真分水光緒寒蓬黑辦鴻軒薉孽繪事後素魂飛魄蕩家王結症金輪皇帝扃試九埏救應靈坐離校生魯麟緑鴨面桶炮簾群牧判官沙三沈恩深計沈明攝判試巴師錫獅子骢首揆手腕首映樹阙讨殺騰踏填書挑取馱轎琬圭萎枯五鬼鬧判無理取鬧廂兵相對相然僩瑟禊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