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眉骨圓起。《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晉 潘嶽 《西征賦》:“造長山而慷慨,偉龍顔之英主。”後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南史·褚彥回傳》:“陛下不得言臣不早識龍顔。” 唐 黃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詩之一:“五色綵毫裁鳳詔,九重天子豁龍顔。” 魯迅 《熱風·智識即罪惡》:“他隻穿一件極儉樸的愛國布的龍袍,但那龍顔卻比活的時候胖得多了。”
(2).借指帝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夫未遇 伯樂 ,則千載無一驥;時值龍顔,則當年控三傑。”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值龍顔之鬱起,乃憑風而矯翼。” 明 王寵 《送餞太常元抑祠祭顯陵》詩:“龍顔授玉冊,殿上親祗領。” 端木蕻良 《渾河的急流》:“龍顔一聽大怒,因此就降旨滅他九族。”
(3).謂魚頭如龍。
“龍顔”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典故
最早見于《史記》對漢高祖劉邦的描述,形容其眉骨突出、面相不凡,後逐漸演變為帝王專屬的容貌特征。唐代李白詩句“拜龍顔,獻聖壽”即用此典表達對皇帝的尊崇。
三、使用場景
“龍顔”一詞融合了曆史典故與文化象征,既描述帝王相貌,又承載對皇權的尊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龍顔》是一個成語,形容君王或者高貴人物的神色、面容或者舉止令人敬畏和肅然起敬。
成語《龍顔》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
- 龍(lóng):部首為虍,總筆畫數為五。
- 顔(yán):部首為頁,總筆畫數為十一。
《龍顔》源自《詩經·甫田之什·秋秋》中的一句詩:“龍之君子,傲由心。”意思是真正的君子有一種傲然自信的氣度,就像龍一樣。
《龍顔》的繁體字為「龍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龍顔》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通常寫作「龍顔」或者「龍顏」。
他言談舉止間展現出皇家的龍顔,令人肅然起敬。
龍顔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
- 龍顔大怒:形容君王或者高貴人物非常生氣的樣子。
- 龍顔鳳姿:形容女子容貌美麗,舉止高貴。
近義詞有:昂首挺胸、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反義詞有:低頭俯首、垂頭喪氣、畏首畏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