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气;口气。《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出辞气能顺而説之,则无恶戾之言入於耳。”《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曹子 以一剑之任,枝 桓公 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 唐 韩愈 《论荐侯喜状》:“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司马武子忠节》:“ 靖康 间奉使 金国 ,辞气激烈,谋略深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 石 方就枕,闻叩扉甚急;起视,则 长亭 掩入,辞气仓皇,言:‘吾家欲以白6*刃相仇,可急遁!’”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2).文章的风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 秦皇 铭 岱 ,文自 李斯 ,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 翟马周 既讼罢 李昉 ,与 旦 益相得,每排毁时政,上书自荐,及歷举所善十数人皆公辅器, 昌言 内为之助,人多识其辞气,皆 旦 所为也。”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甚矣译事之难也,前见 辜氏 《痴汉骑马歌》,可谓辞气相副。”
(3).辞锋,辞采。《南齐书·谢超宗传》:“ 超宗 既坐,饮酒数甌,辞气横出, 太祖 对之甚欢。”《北史·屈遵传》:“ 道赐 善骑射,机辩有辞气, 太武 甚器之。”
(4).言辞;谈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 穀 雅善议论,辞气明畅。”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一:“夫人藴辅相之才而其季父日与之接,其容貌辞气岂无少异於人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辞气汉语 快速查询。
“辞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各权威词典及文献记载,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解释:
指说话或文字表达时的态度、语调。例如《论语·泰伯》提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调整言辞语气可避免粗俗和错误。在《三国演义》中,“辞气慷慨”则形容言辞激昂、情感充沛的状态。
用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整体风貌。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封禅》中,以“法家辞气”形容李斯为秦始皇所作碑文风格刚硬、缺乏柔润。
指文辞的华美或犀利程度。例如《南齐书》记载谢超宗“辞气横出”,形容其言辞张扬、文采飞扬;《北史》称道赐“机辩有辞气”,则强调其言辞机敏且有文采。
泛指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续资治通鉴》提到“人多识其辞气”,指通过谈吐可辨识个人风格。此外,古人亦注重“辞气清雅”,即谈吐需高雅得体。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语》《文心雕龙》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背气贲浑边孽裱画标手钱币齎币爵畅想朝槿尺骨崇崇除守次日麤服乱头措笔蹈实等头飞刍转饷封夷坟埏干陵裹革怀珠抱玉欢悚焦心劳思进恶静字鸡胸龟背窥间躨跜兰言连亘离析涣奔慢工出巧匠明灯火仗凭白无故俏媚气哺哺青果漆胎三箓扫灭山灵善壤申领神旨试管睡国腾嬉铁活抟空捕影王僚宛驷碨抰问荆蜗螺无成五星聚舞跃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