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置的意思、束置的詳細解釋
束置的解釋
纏縛。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青桐》:“﹝青桐﹞當歲即高一丈,至冬,豎草於樹間,令滿;外復以草圍之,以葛十道束置。”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置的解釋 置 ì 放,擺,擱: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評。置疑。置辯。推心置腹。置若罔聞。置之度外。 設立,設備:裝置。設置。 購買:添置。置辦。置備。置買。 放擱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
專業解析
"束置"在現代漢語中并非一個獨立且常用的詞彙,它是由動詞“束”和“置”組合而成的短語,其含義需要結合兩個單字的本義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解釋:
-
“束”的含義:
- 本義指捆紮、系縛。《說文解字》:“束,縛也。從囗、木。” 意指用繩子等将東西捆起來。
- 引申義有約束、限制、收拾、整理等。例如“束手”、“束裝”、“約束”。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置”的含義:
- 本義指安放、擱、擺。《說文解字》:“置,赦也。”段玉裁注:“置之本義為贳遣,轉之為建立…安置之稱。” 後主要用其“安放”義。
- 引申義有設立、布置、購置、擱置等。例如“安置”、“設置”、“置之不理”。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束置”的合成含義:
- 将“束”和“置”的含義結合起來,“束置”可以理解為:
- 捆紮好然後放置:指将物品整理捆紮妥當後,再安放或擱置到某個地方。強調一個先整理約束、後安放的動作過程。
- 約束并安置:在更抽象的層面,可以理解為對人或事物進行約束、管理,并将其安置在適當的位置或狀态。
- 這個詞組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更多出現在一些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描述整理物品、古籍用語等)中。它不是一個具有固定、獨立詞義的合成詞,其确切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 來源參考:該釋義基于對“束”與“置”單字權威解釋的組合推導,符合漢語構詞規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類似結構詞條的處理方式。
“束置”意指将物品捆紮整理後安放起來,或引申為約束并加以安置。其核心在于表達一個包含“整理約束”和“安放擱置”兩個步驟的動作或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束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 zhì,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本義為“纏縛”
指用繩索等物捆綁固定,常見于古代農書或技術類文獻。例如《齊民要術·青桐》記載用草和葛條對樹木進行捆紮保護。
-
引申為“限制、擱置”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事物被約束或擱置不用。例如“法案被束置高閣”“技術成果因不實用而束置”等。
二、使用場景
- 具體動作:描述物理上的捆綁行為(如農事操作)。
- 抽象比喻:強調事物受限于環境或人為因素無法發揮作用,多含貶義。
三、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成語“束之高閣”的區别:後者更強調“棄置不用”,而“束置”的引申義側重“受約束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齊民要術》及相關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抱璧變質岩奰怒閟嚴才難陳套舛張貙蒌佌猥蕩地淡水生态系統道高德重到月鄂君舟翻刻供佛刮刮咂咂歸途國亂嗥嘯懷黃握白皇圖忽速嘉瓜賈憎籍籍機鑒敬賢下士盡興極天捐例克拉空間探索跨掩來儀累絷冷飲犂祁礫石屋面洛誦淺灘指示浮标勤德球菌畦鹽綦組任實榮峻弱翅三天使僧盟盛載詩説死眉瞪眼松動夙懷隨波逐浪聽聞吐口微少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