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八佾》:“ 子貢 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 賜 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以“愛禮存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初,中丞 王陶 論宰相不押常朝班為不臣,宰相不從, 陶 争之力,遂罷。公既繼之,言:‘宰相不押班,細故也, 陶 言之過。然愛禮存羊,則不可已……臣願候宰相押班,然後就職。’” 明 沉鲸 《雙珠記·師徒傳習》:“深虧這邊爹媽,看待勝似親生,且不改我名,實寓愛禮存羊之意。”
“愛禮存羊”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該成語出自《論語·八佾》,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子貢的對話:子貢主張廢除每月初一祭祀用的活羊(告朔之饩羊),但孔子表示“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強調禮制的精神價值高于形式。這一典故體現了儒家對傳統禮法的維護态度。
字面指因愛惜古禮而保留祭祀所需的羊,引申為通過保留形式細節來維護根本原則。例如宋代陳亮在《國子》中寫道“蓋愛禮存羊,以有待也”,即用此意表達對制度核心的堅守。
該成語無明确近反義詞,但可與“買椟還珠”(貶義)形成對比,二者均涉及形式與本質關系,但價值取向相反。
《愛禮存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愛護禮物,保存資産。在生活中,它的引申意義是指好好利用和管理自己的財富,不浪費和揮霍。
《愛禮存羊》由五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愛(艸)礻(示)存(子)羊(⺶)。
《愛禮存羊》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論語》。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他要不要去參加宴會,孔子的回答中包含了“愛禮存羊”的成語。
《愛禮存羊》的繁體字為「愛禮存羊」。
古時候漢字寫作「愛禮存羊」或「愛禮存⺶」。
他懂得《愛禮存羊》的道理,所以他經常節約開支,保持了一定的存款。
在《愛禮存羊》中,愛、禮、存、羊都可以單獨組成其他詞語,如:愛心、禮物、存款、羊毛等。
與《愛禮存羊》意思類似的成語有:知足常樂、量入為出、節約用錢等。
相反的意思是:揮霍無度、不知節制、敗家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