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犂牛之子的意思、犂牛之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犂牛之子的解釋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于其子的賢明。《論語·雍也》:“子謂 仲弓 ,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何晏 集解:“言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犂牛之子"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出身低微卻品德高尚或才能出衆的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溯源

  1. 本義

    “犂牛”指耕牛(毛色駁雜的牛),在古代象征地位低下或從事勞役的階層;“之子”即“之子”,意為後代。該詞最早見于《論語·雍也》:

    “犂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意為:耕牛産下的牛犢若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符合祭祀标準),即使人想不用它祭祀,山川神靈也不會舍棄它。

  2. 引申義

    孔子以此比喻弟子冉雍(仲弓)雖出身貧賤(其父為“賤人”),但因自身德行出衆,仍堪當大任。後世由此提煉出成語,強調個人價值不受出身限制(《漢語大詞典》第七卷)。


二、權威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該成語包含兩層含義:

  1. 出身微賤而才能卓越者

    如清代學者俞樾在《群經平議》中釋:“犂牛喻父,之子喻子,言父雖不善,不害子之美。”

  2. 強調内在德行高于門第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注:“仲弓父賤而行惡……然仲弓自能以敬行恕,故聖人有取焉。”說明品德可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中華書局版《四書章句集注》)。


三、經典用例

  1. 《論語》原典

    孔子以祭祀用牛的選材标準,隱喻社會應重才德輕出身(楊伯峻《論語譯注》)。

  2. 後世化用

    如宋代王禹偁詩雲:“犂牛之子骍且角,重見文公廟堂作”,贊頌寒門賢才(《小畜集》卷十)。


四、現代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犂牛之子

成語 比喻出身低微但品德才能出衆的人。

例句:在人才選拔中,當以能力為先,須知犂牛之子亦可擔當大任。


參考文獻

  1. 《論語·雍也》,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
  3.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
  4.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

網絡擴展解釋

“犂牛之子”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耕牛的後代”,比喻父親雖然平凡或德行有缺,但兒子仍能具備賢德與才能。核心強調後代不受父輩局限,可通過自身努力超越出身。


出處與典故

出自《論語·雍也》: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孔子評價仲弓時說:“耕牛的後代長着赤色的毛和端正的角,即使人們不想用它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嗎?”)

此處以“犂牛”比喻仲弓的父親(身份卑微),而仲弓如毛色純正的牛犢,說明賢德之子不應因父輩被埋沒。


用法與延伸

  1. 原意強調“子不承父過”:
    用于表達子女的賢明不受父親缺陷影響,如《論語》中孔子對仲弓的肯定。

  2. 現代引申義:
    部分解釋擴展為“後代超越父輩成就”,鼓勵積極進取,但需注意這種用法屬于語義演變,并非原始出處本意。


示例與語境


注意

不同文獻對成語的解讀略有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半邊蓮幫湊寶钏鮑裡斯·戈東諾夫本初子午線鼈殼不有蒼昊誠效池漚楚鮮篡政大始抵達斷魂端靖額額耳孫放寬發硎新試飛澇飛針走綫汾曲谷籴歸攏規卸國喜黃庭客化域毀慕禍福江防戛玉锵金诘逐藉助可碜兩帝列鼎隴隧龍旐闾肆描繡墨汁諵諵讷讷鵬魚趨履色忤神寳世柱國事蹤絲芯橦車晩菘響答影隨向後小生日小書小蘇小帖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