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失誤。《新五代史·職方考》:“嗚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
“矯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o shī,其核心含義是糾正失誤。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義構成
具體含義
多用于描述對制度、政策或行為偏差的糾正,強調以曆史經驗為鑒(如《新五代史·職方考》中“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
文學引用
古代詩詞中常見,如宋代衛宗武詩句:“然雖矯失真性,幽香貞色仍堪誇”,明代王世貞“青蔥表河潤,夭矯失秦封”,均借“矯失”表達修正與平衡的意境。
現代應用
可泛指對任何錯誤或偏差的調整,如制度完善、行為規範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新五代史》或詩詞原文。
《矯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糾正錯誤、改正缺失。它由“矯”和“失”兩個字組成,結合了糾正和錯誤的意思。
《矯失》的部首是“矢”,它是一個象征箭的部首;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
《矯失》是漢語詞彙,起源于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矯失”,沒有與簡體字有明顯的區别。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在古代漢字中,“矯失”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沒有具體的古文獻提供,我們無法得知準确的古時候寫法。
1. 他向老師請教如何矯失自己的發音問題。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矯失市場經濟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 矯正:糾正錯誤或缺陷。
- 失誤:錯誤行為或舉動。
- 矯情:做作、故意裝出某種姿态。
- 糾正:更正錯誤或缺陷。
- 改正:改正錯誤和缺點。
- 錯誤:不正确或不準确。
- 缺失:缺少或沒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