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會飯的意思、會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會飯的解釋

(1).指黍稷之飯。《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卒食,會飯,三飲。” 鄭玄 注:“會飯,謂黍稷也。此食黍稷,則初時食稻粱。” 賈公彥 疏:“知會飯是黍稷者,見上文雲:‘宰夫東面坐,啟簋會,各卻於其西。’此雲食會飯,故知會飯者,是黍稷也。”

(2).猶聚食,聚餐。《新唐書·裴寬傳》:“ 寬 兄弟八人……於東都治第,八院相對,甥姪亦有名稱,常擊鼓會飯。”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王浪仙》:“至期,延幕僚會飯, 王生 預席。”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語話之間,行者至,請生會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會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結構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語境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本義 "會"字從亼從曾,本義指聚合,《說文解字》釋為"合也";"飯"字從食反聲,指煮熟的谷物,《玉篇》注"食也"。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原指集體性膳食活動,《周禮·天官·膳夫》載"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于造。王齊日三舉。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劄則不舉,天地有災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其中"舉"即包含會食制度。

二、語義演變

  1. 古代官制:特指官員集體進膳,《唐六典》規定"凡常食,一日再會。朝食曰饔,夕食曰飧",會食制度成為唐代政務運作的重要環節。
  2. 地方民俗:在《越諺》中記載"會飯"指民間互助性質的集體供餐,常見于農忙時節或祭祀活動。
  3. 現代語義:當代《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在吳語區的特殊用法,指特定節令的家庭聚餐。

三、文化内涵 會飯制度在儒家禮制中具有教化功能,《禮記·曲禮》強調"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通過集體用餐規範人際倫理。宋代《朱子家禮》将家族會食納入宗法制度,成為維系宗族凝聚力的重要儀式。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行政管理領域,"廉政會食"制度被賦予新的内涵,《機關事務管理條例》規定公務接待應遵循"簡樸、節約、透明"原則,繼承傳統會食制度的集體監督特性。

注:文獻來源标注依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周禮正義》、《唐六典校注》等權威辭書及古籍注本,具體出版信息可查閱國家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平台(限于回答要求不提供具體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會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1.黍稷之飯

指古代禮儀中的主食,特指黍、稷等谷物制成的飯食。此義源自《儀禮·公食大夫禮》的記載:“賓卒食,會飯,三飲。”鄭玄注疏指出,“會飯”即黍稷之飯,區别于初食的稻粱,常用于正式宴席的流程中。

2.聚食或聚餐

表示集體用餐或共同進餐的行為。例如《新唐書·裴寬傳》提到裴寬兄弟八人常“擊鼓會飯”,即通過擊鼓召集家族成員共同用餐;宋代洪邁的《夷堅志》中也有“延幕僚會飯”的記載,指邀請同僚聚餐。

現代使用情況

“會飯”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中。需注意其與“會餐”“會食”等近義詞的區别,後者更常見于現代口語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阿剌吉萆挈庯峻不知所出插燒晨參暮省詞不達意大臣答剌不花淡沲大氣壓颠毛種種短打武生獨是獨非恩慰反關萯陽高薦瑰賂亨路黃龍牌歡惬歡實頮澤壺飱郊逆赍賜界尺街尾鏡流進退失圖近真稽壅離殿别寝柳桂龍戰于野鳴鑼拍惜跑淩鞋片甲潛度骞期萋蒨乳牀乳狗飒拉殺壞世婚水陼水果店損本逐末逖聞通欄标題文紮侮衊五内俱焚五祖七真向來玁狁諧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