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龍鳳團茶。 宋徽宗 《<大觀茶論>序》:“本朝之興,歲修 建溪 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婺源 之品亦自此盛。”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品泉》:“然所謂龍團鳳餅,皆須碾碎,方可入飲,非惟煩碎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無存。”參見“ 龍鳳團茶 ”。
“龍團鳳餅”是中國宋代的一種貢茶,因茶餅表面印有龍、鳳紋樣而得名,象征皇家尊貴與吉祥。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來源
名稱中的“龍”“鳳”源自茶餅表面的紋飾圖案,而非茶葉形狀、産地或模具造型。宋代皇室将龍鳳視為權力象征,因此貢茶采用此類紋樣突顯其尊貴身份。
曆史背景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在建安北苑(今福建建瓯)設立禦茶園,專為皇室制作龍鳳團茶。這類茶餅工藝複雜,需經蒸芽、榨茶、研茶、壓模等工序,并飾以龍鳳金花,成為宋代點茶法的主流茶品。
文化象征
龍團鳳餅不僅是貢茶,更承載文化意義。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盛贊其“名冠天下”,清代詩詞中也多次提及,如乾隆詩句“龍團鳳餅真無味”,側面反映其在文人雅士中的地位。
與現代茶的區别
龍團鳳餅屬蒸青緊壓茶,需研磨後調膏點飲,與現今普洱等後發酵緊壓茶在工藝、品飲方式上差異顯著。
《龍團鳳餅》是一個成語,意指龍虎搏鬥的景象,比喻激烈的競争或争鬥。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兩者之間的激烈對抗,類似于龍與鳳的交戰場面,寓意非常鮮明且生動。
《龍團鳳餅》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
龍(部首:龍部,筆畫:16畫)
團(部首:囗部,筆畫:7畫)
鳳(部首:幾部,筆畫:8畫)
餅(部首:饣部,筆畫:8畫)
《龍團鳳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羅貫中的曆史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這個成語原本用來描述諸葛亮和趙雲之間的英勇搏鬥場面,後來逐漸擴展為表達激烈競争或争鬥的意思。
繁體字為「龍團鳳餅」。
古代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各個字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古時候寫《龍團鳳餅》的字形有所變化,如:
龍 (古寫為「竜」)
團 (古寫為「團」)
鳳 (古寫為「鳳」)
餅 (古寫為「餅」)
他們兩個人在這次比賽中展開了一場《龍團鳳餅》般的競争。
與《龍團鳳餅》相關的組詞有:
*********
激烈競争
争鬥不休
與《龍團鳳餅》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龍争虎鬥
火并
厮殺
與《龍團鳳餅》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和諧共處
和平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