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次簡冊。《後漢書·蘇竟傳》:“走昔以摩研編削之才,與國師公從事出入,校定秘書。” 李賢 注:“《説文》曰:‘編,次也。’削謂簡也,一曰削書刀也。”
“編削”的漢語詞典釋義
“編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權威辭書進行考釋。
“編削”指修訂、删改文字或典籍的行為。
合稱“編削”,即通過編纂與删改完成文獻的修訂,如《史記》載孔子“删詩書,訂禮樂”,實為編削之例。
古代文獻整理常稱“編削”,如唐代劉知幾《史通》提及史官“編削舊史,裁成新錄”。
宋代以後漸引申為對詩文的修改,如朱熹《朱子語類》論作文需“反複編削,去其冗雜”。
現代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比喻義:
“編削” 指對事物進行精簡或優化,如“編削機構”即裁撤冗餘部門(《漢語大詞典》第12卷)。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辭書及經典典籍為準。
“編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指對文字、文章的修整和整理,類似于現代語境中的“修改”或“潤色”。古代常特指對竹簡的編次(排列順序)和削改(用刀刮去錯誤内容),如《後漢書》記載的“摩研編削之才”,即指校訂古籍的能力。
引申意義
也可用于描述對人的行為或态度進行調整,使其更符合規範或得體。例如通過教育或引導修正某人的言行。
使用場景
近義詞
包括修改、删改、點竄、修削等,均強調對原有内容的調整優化。
該詞既包含具體的古籍整理行為,又延伸出廣義的修正意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
巴覽子把蟹步虛子撤毀陳思思絺葛雕斲頓氣方事罰誓分解分泌覆裹浮漫告籴高效能盥溉觀衆國際公制蠱冶懷輯滑劑簡而言之江心鏡挍亂截斷記懷精細勁頭橘絡空山口幹舌燥賫表老之将至斂脯栗栗淩亂鸾飛鳳翥魯風鞋邏捕陸沈冥思苦索炮打燈齊鼓氣令親重日來如牛負重審稽神口史法疏隽外篇婉儀韋應物文匣侮戆悟境小厮西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