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钺的意思、假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钺的解釋

見“ 假黃鉞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钺是古代中國政治與軍事制度中的一種重要象征物,特指帝王授予重臣(如宰相、大将軍等)代表最高軍事指揮權的儀仗器物。其核心含義與權力象征如下:


一、字義解析

    • 字義:臨時授予、代理。《說文解字》釋“假”為“非真也”,此處引申為“代行職權”。
    • 例證:古代“假節钺”“假黃钺”均指代帝王暫時下放權力。
    • 字義:形似大斧的禮器,以青銅或玉制成。《說文解字》稱:“钺,大斧也。”
    • 象征意義:
      • 刑殺之權:象征生殺予奪的軍事決斷權(《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钺,然後殺”)。
      • 王權代表:周代起為天子儀仗,後演變為統帥權威标志。

二、詞義與曆史功能

假钺即帝王将钺暫授臣子,賦予其代行最高軍事指揮及刑罰之權,常見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其權力層級高于“假節”“持節”,屬最高授權形式,代表以下權限:

  1. 統率全國軍隊:可調度中外諸軍。
  2. 專行賞罰:無需請示帝王,可直接處決将領(含先斬後奏權)。
  3. 儀式權威:出行時以黃钺儀仗彰顯身份,見钺如見君。

曆史實例: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授權等級 權限範圍 代表意義
假節 戰時臨時處置違反軍令者 基礎軍事權
持節 可殺無官職者,調度地方軍隊 中級授權
假钺 可殺節将,統全國兵馬 最高軍事代理權
黃钺 天子專屬儀仗(臣子用“假黃钺”) 皇權本體象征

四、文獻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假黃钺:魏晉南北朝時,位高權重的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钺’的稱號,即代表皇帝親征之意。”

  2.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陳高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假钺制度集中體現了君權與将權之間的平衡,是戰時集權管理的特殊手段。”

  3. 《三國志》卷一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天子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授以金虎符、黃钺。”


五、文化意義

假钺不僅是軍事符號,更反映古代中國“權出于君”的政治倫理。其授予儀式嚴格,需帝王親賜,收钺即代表權力收回。這一制度深刻影響了後世“虎符”“尚方寶劍”等授權形式,成為中央集權下“臨時賦權”的典型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假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成語用法分别解釋:

一、曆史官職中的含義

“假钺”是“假黃钺”的簡稱,起源于漢魏時期,指皇帝授予重臣代行天子權威的特殊權力:

  1. 權力象征:钺為古代君主專用刑具,形似大斧(青銅或鐵制),象征生殺大權。持假钺者可代表皇帝親臨,擁有軍事自主權,如直接處決違反軍令者。
  2. 授權範圍:常見于出征将領,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将軍出征時被授予此權,體現“君權暫借”之意(“假”通“借”)。

二、成語中的含義

作為成語“假钺”(jiǎ yuè),則衍生出負面意義:

補充說明

需注意“假钺”與“假節钺”的區别:後者是更完整的授權形式,包含“節”(皇帝身份象征)和“钺”(刑殺權力)雙重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

白脰包單寶訣爆震備美賓鐵步牽車承統重圍春膏紙擔笈大遠惰心放送梵寂分段身諷德誦功鳳隻鸾孤光靈廣宴桂條滑膩膩怙寵虎戲見德思齊疆畮踐律蹈禮堅如盤石轎幰靜緣軍情科鬥字苦本立定孋姬淋池流雲小詩路福緑鍼馬羅披漫寫夢見周公蜜劑牛王暖霧捧角前款傾潑勤悫厹猶潸潸沈俊死沒騰退私外鹜望洋而歎無償相看銷索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