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祿的意思、辭祿的詳細解釋
辭祿的解釋
辭去爵祿。《漢書·張安世傳》:“ 安世 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辭祿。”《三國志·魏志·田疇傳》:“有司劾 疇 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 太祖 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 疇 同於 子文 辭祿, 申胥 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夫 魯連 之智,辭祿而不返; 接輿 之賢,行歌而忘歸。”《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冬,十月,戊寅朔, 張珪 歸 保定 上冢,以病辭祿,不允。”
詞語分解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辭祿"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從古代政治制度和士人品格的角度進行理解。其核心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辭祿"指主動辭去官職及其相應的俸祿。其中:
- "辭":意為推辭、辭讓、謝絕。
- "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薪俸,是擔任官職所獲得的經濟報酬。
因此,"辭祿"即拒絕或放棄官職帶來的俸祿收入。
二、曆史背景與具體表現
- 歸隱不仕:最常見的情形是士人因不滿時政(如朝綱混亂、奸佞當道)、追求個人志向(如向往山林、潛心學問)或遵循道德準則(如守孝、避嫌),而選擇辭官歸隱,自然也就放棄了俸祿。這體現了古代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
- 謙讓不受:在特定場合,如皇帝賞賜、升遷加祿時,臣子出于謙遜、自省或表示不敢居功,會主動辭讓部分或全部新增的俸祿賞賜。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美德。
- 特殊情境下的拒絕:在涉及利益沖突、避嫌或表達抗議時,官員也可能以"辭祿"作為姿态或實際行動。
三、文化内涵與精神價值
"辭祿"行為超越了簡單的經濟放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精神:
- 淡泊名利的高潔品格:主動放棄俸祿,彰顯了士人不為物質利益所動,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完善的崇高境界。這與道家"無為"、儒家"安貧樂道"的思想有相通之處。
- 獨立人格與氣節:在政治黑暗或個人原則受挑戰時,"辭祿"是士人維護尊嚴、保持獨立人格和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一種決絕姿态,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
- 對功名利祿的超越:它代表了對世俗功名利祿價值的反思和超越,将個人價值定位于道德修養、學問追求或精神自由,而非官位高低和俸祿多寡。
四、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辭官 vs 辭祿:"辭官"側重于辭去官職本身,是行為的主體;"辭祿"則更強調辭去官職帶來的俸祿,是行為的經濟後果或特定表現。辭官通常意味着辭祿,但辭祿不一定都伴隨辭官(如辭讓新增賞賜)。
- 歸隱:"辭祿"常是"歸隱"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必然結果,但"歸隱"更側重退居山林、不問世事的生活狀态。
總結
"辭祿"是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特有的一種行為選擇和道德表達,指主動辭去官職俸祿。它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放棄,更深刻體現了士人對獨立人格的堅守、對高潔品行的追求以及對世俗名利價值的超越,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淡泊名利、崇尚氣節精神的重要體現。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辭祿"詞條釋義及例證。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對"祿"及古代官制的解釋,輔助理解"辭祿"背景。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祿"單字釋義及複合詞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辭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辭去爵位和俸祿,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用以描述官員主動放棄官職或朝廷賞賜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辭祿”由“辭”(推辭、拒絕)和“祿”(俸祿、爵位)組成,字面意為拒絕接受官職或朝廷給予的俸祿。其核心意義是主動放棄權位或物質利益,通常與淡泊名利、高風亮節的品格相關。
2.曆史用例與出處
- 《漢書·張安世傳》:西漢大臣張安世因家族顯赫、權勢過盛,為避嫌而“辭祿”,即主動辭去封賞。
- 《三國志·魏志·田疇傳》:田疇因堅守氣節被彈劾,世子曹丕以“子文辭祿”類比,主張尊重其選擇。這裡的“子文”指春秋楚國令尹子文,他多次辭去俸祿,成為典故。
- 南朝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文中以“魯連辭祿”為例,贊揚魯仲連功成不居的高尚情操。
3.文化内涵
- 體現儒家價值觀:古代士人常通過“辭祿”表達對清廉、節操的追求,符合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
- 政治避嫌或自保:部分官員辭祿是為避免權力過大招緻禍患,如張安世之舉。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辭官、退隱、讓爵。
- 反義詞:受祿、貪祿、戀棧。
5.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辭祿”可引申為主動放棄高薪職位或物質利益,強調淡泊名利的價值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人物的辭祿典故,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或權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牢關逼尖并頭紅慚震常器怆然大隧地變地權發奸非義風輕雲淡汾海奮勇當先附庸風雅宮車出工食孤陋含薰花奶奶環鎖互備回跌悔悶諱窮教招進顯亢意刊緝空法枯僵料校鄰畺禮物門業眇眇眇眇忽忽内意破瓦頽垣青稻青桂勤能禳祭任從傷斤動骨適量世胄收方訟魁童木外廷窩膿包忤鱗瞎奶祥莢先禮後兵銷金紙小镏子曉色霞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