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曉時的天色;晨曦。 唐 虞世南 《和銮輿頓戲下》:“銀書含曉色,金輅轉晨飇。” 宋 秦觀 《滿庭芳》詞:“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 清 黃鷟來 《秋曉行阧山》詩:“曉色破蒼煙,青山入雲際。”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凝凝的細露,淡淡的曉色,長林豐草間偶然一陣一陣清風。”
"曉色"一詞的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拂曉時分的天色或晨曦,即黎明時天空呈現的朦胧青白色,常見于清晨五更至日出前的時段。如宋代秦觀《滿庭芳》中"曉色雲開,春隨人意"即描繪黎明破曉的天象。
二、詞源解析 由"曉"(黎明)和"色"(天色)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唐代虞世南《和銮輿頓戲下》的"銀書含曉色",後成為固定詞彙。清代黃鷟來在《秋曉行陡山》中"曉色破蒼煙"的描寫,延續了這種古典意象。
三、應用場景
需注意該詞屬于書面用語,現代口語中多使用"晨曦""黎明"等替代表述。查詢古詩文時可參考《全唐詩》《宋詞三百首》等典籍。
曉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清晨、黎明時的顔色或光線。它可以形容一種輕柔、明亮而帶有一絲涼意的色彩。
曉色的部首是日字旁(日)和色字旁(色)。它一共由10個筆畫組成。
曉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貳人之什·著風》中,用來形容黎明時的顔色和光線。後來逐漸成為漢語中的一個詞語。
曉色的繁體字為「曉色」。
在古代漢字中,曉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一種古文寫法将曉色分開寫稱為「曉曉、色」,色字放在後面,顔色的意思更明确。
1. 清晨的曉色溫柔地灑滿大地。
2. 我站在山巅,遠望迷離的曉色。
曉霜、曉月、曉光、曉風、曉雨
晨光、晨曦、拂曉
夜色、暮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