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死偃卧。《漢書·昭帝紀》:“三年春正月, 泰山 有大石自起立, 上林 有柳樹枯僵自起生。” 顔師古 注:“僵,偃也。謂樹枯死偃卧在地者也。”
“枯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可從字面含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如下:
基本定義
指植物(如樹木)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幹枯死亡,并呈現倒伏的狀态。例如《漢書·昭帝紀》中記載:“上林有柳樹枯僵自起生”,顔師古注解為“僵,偃也。謂樹枯死偃卧在地者也”,意為枯死的樹木倒伏在地。
構詞與發音
形容人或事物失去活力
比喻人因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為,或事物因長期未得到維護而停滞、衰敗。例如:“團隊若長期缺乏創新,難免陷入枯僵狀态”。
擴展用法
可形容抽象概念的僵化,如思想枯僵、制度枯僵等,強調因缺乏更新而失去發展動力。
“枯僵”既描述自然現象中的枯萎倒伏,也隱喻人或事物的衰敗停滞。其含義由具體到抽象,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層次。如需更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漢書》及古代注疏資料。
枯僵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物或某人因缺乏水分或活力而變得幹燥、呆滞、無生氣。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枯:木(mù,意為木材、木頭)+ 十(shí,意為數字十)
僵:亻(人字旁,意為人)+ 八(bā,意為數字八,表示筆畫數)
來源:
“枯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植物或生物因缺乏水分或活力而呈現枯竭狀态。同時,這個詞彙也用來比喻人們生活中的無望、失意或遲滞。
繁體:
繁體字為“枯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枯僵”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由“木”和“亻”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這棵樹因為缺乏水分而枯僵了。
2. 他一天到晚坐在家裡,又懶又枯僵。
組詞:
枯木、僵硬、枯草、僵屍、枯燥、枯寂。
近義詞:
幹癟、幹枯、枯萎。
反義詞:
繁盛、蓬勃、綠意盎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