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先禮後兵的意思、先禮後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先禮後兵的解釋

[take strong measures only after courteous ones fail] 謂辦交涉時,先采用禮貌的方式,行不通時再使用強硬手段

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謂辦交涉時,先采用禮貌的方式,行不通時再使用強硬手段。《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郭嘉 諫曰:‘ 劉備 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 備 心。’”《四遊記·觀音和好朝天》:“今吾與汝去,當臨時觀變,先禮後兵可也。”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想,他們一定還有大兵在後,先來試探我們……這就叫做‘先禮後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先禮後兵”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xiān lǐ hòu bīng,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指在處理沖突或交涉時,先以禮節、溝通的方式嘗試解決問題;若無效,則采取強硬手段(如武力)。其中“禮”代表禮貌、協商,“兵”象征武力或強制措施。


2.出處與典故


3.引申意義


4.用法與例句


5.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三國演義》原著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先禮後兵

先禮後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使用武力之前,要先盡可能地通過禮貌方式進行溝通、協商或解決問題。這個成語包含了珍視和平、遵守禮節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先(人字旁,4畫)、禮(示字旁,5畫)、後(彳字旁,9畫)、兵(八字旁,7畫)。

來源:《先禮後兵》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古代的将領們相信,通過禮節的表達能夠減少戰争的發生,避免流血和犧牲。因此,他們在發動戰争之前會先派遣使者,以禮貌的方式與對方交涉,達成和平協議是第一選擇。

繁體:《先禮後兵》(先=先進、禮=禮儀、後=以後、兵=武器)。

古時候漢字寫法:部分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有時包含額外的筆畫或部首。例如,先字在古代寫作“”,禮字在古代寫作“”,後字在古代寫作“”,兵字在古代寫作“”。

例句:我們要在處理糾紛的時候先禮後兵,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組詞:先例、禮節、先進、後方、兵器。

近義詞:兵不血刃、和平待遇、緩兵之計。

反義詞:先兵後禮、硬碰硬、強硬立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