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訟魁的意思、訟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訟魁的解釋

即訟棍。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五代下十三》:“訟魁持利害以脅人取賄,姦民益恣,而弱民無能控告也。”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附錄:“而 茅鹿門 雲:‘吾作文時,屋瓦皆為動搖。’説得恁鬙鬡可畏,想訟魁代人作訴牒時,當如此下筆。”參見“ 訟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訟魁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訟”和“魁”兩個語素構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訟”本義為争辯、訴訟,《周禮·秋官·司寇》載“以兩造禁民訟”,指通過司法程式解決糾紛;“魁”則指首領、頭目,《漢書·遊俠傳》稱“闾裡之俠,原涉為魁”,可見其核心語義。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時期文獻,特指操控訴訟事務的首領式人物。《後漢書·黨锢傳序》記載“其訟魁桀,奔走州郡”,形容這類人善于利用法律漏洞謀利,常以組織者身份活躍于民間糾紛中。從構詞法分析,“訟魁”屬偏正結構,以“訟”限定“魁”的領域範疇,整體帶有貶義色彩,多用于批判性語境。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訟魁”逐漸衍生出兩種内涵:其一指代精于訴訟技巧的職業訟師,如清代汪輝祖《佐治藥言》所述“訟魁把持,良民受累”;其二延伸為挑起争端的主謀者,明代《警世通言》有“莫信訟魁刁詐”的警示,反映其社會形象的負面性。

網絡擴展解釋

“訟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訟棍”,即古代社會中通過挑唆訴訟、操控官司來謀取利益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拼音為sòng kuí,注音為ㄙㄨㄥˋ ㄎㄨㄟˊ。根據文獻記載,“訟魁”專指那些利用法律漏洞或權勢,通過威脅、賄賂等手段脅迫他人參與訴訟,并從中漁利的群體。例如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提到:“訟魁持利害以脅人取賄,姦民益恣,而弱民無能控告也”,描述了這類人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2. 曆史用例與文化背景
    該詞常見于清代文獻,帶有明顯的貶義,多用于批判利用法律手段欺壓弱勢群體的行為。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也諷刺其行徑如“訟魁代人作訴牒”,暗指其操控訴訟的卑劣手段。

  3. 相關詞彙與成語
    與“訟魁”相關的成語包括“聚訟紛纭”(形容争論不休)、“包攬詞訟”(指代人非法攬訴)等,均與訴訟糾紛相關,可輔助理解該詞的社會語境。

  4. 現代解釋
    現代語境下,“訟魁”可類比為惡意挑唆訴訟、濫用司法程式謀私的“法律流氓”,但此詞已較少使用,更多以“訟棍”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讀通鑒論》等文獻中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挺豹騎保身報雪苾刍尼常愁臣節錘淬磁滞當得盜不過五女門跌蕩不拘頂班朏魄墳羊負案感傳剛勇鬼吵鬼鬧桂庭故實顧思歡駭畫所回戈揮涕交用踦闾冏卿濟涉樛木鐍圍朗晏老态龍鐘棱峻馬勇杪冬密密層層柰林派飯破璧乾坼鉛砂芹泥汝曹賽祀生途守邦説白道黑朔參官苔梅探口氣跳跶同僚王權下落效犬馬力宵柝下心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