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心的想法。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君之言外也,豈有内意以決疑乎?”
(2).指内心的欲望。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懷貪心而不厭,縱内意而自騁。”
(3).指詩歌的思想内容。與文辭描繪的“外意”相對而言。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張天覺》:“ 聖俞 《金針詩格》雲:‘有内外意:内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詩格。’”
“内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文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用法:
内心的想法或意圖
指個人内在的真實思想或未表露的意圖。例如《吳越春秋》中提到“君之言外也,豈有内意以決疑乎?”,強調内在判斷的重要性。
内心的欲望
特指潛藏的欲求或渴望,如南朝梁武帝《淨業賦》中“縱内意而自騁”,描述欲望的驅動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苕溪漁隱叢話》等),可參考來源、2、4的詳細解析。
内意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内”和“意”,共有11個筆畫。其中,“内”是内部的意思,“意”則指思想、心意。
内意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早在古代,就有“内涵”的用法,指的是内部的含義、意義。而後,隨着語言的發展,内涵逐漸演化為内意,用來表示一個事物或言辭内部所包含的深刻意義。
對于繁體字的形态,内意的繁體字為「內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内意的兩個字分别為「內」和「意」。其中,「內」是指内部的意思,「意」則指思想、心意。
以下是内意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與内意相關的詞語:
綜上所述,内意是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深刻意義或思想、心意。通過對一個事物的内意的理解,人們可以更好地領悟其真實含義,并透徹地理解與感受其中的思想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