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義的意思、風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義的解釋

(1).猶風操。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序》:“ 建中 四祀, 朱泚 作亂,居我鳳巢;忠臣義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鹹悉載之,使後來英傑,貴風義而企慕。”《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元年》:“ 熙 好文學,有風義,名士多與之遊。” 清 吳偉業 《贈家侍禦雪航》詩:“吾家侍禦公,平生藴風義。”

(2).猶情誼。 唐 高適 《同衛八題陸少府書齋》詩:“深房臘酒熟,高院梅花新。若是周旋地,當令風義親。” 宋 蘇轼 《與陳季常書》之十二:“先生篤於風義,至自割瘦脛以啖我,可謂至矣。”

(3).風度儀态。 宋 梅堯臣 《送張聖民學士知登州》詩:“慕君才行美,風義亦倜儻。”

(4).指詩文的風格義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周繇》:“宗派或殊,風義必合。” 章士钊 《趙伯先事略》:“既至校,知有 趙聲 伯先 其人,文章風義冠絶於堂,則大喜,引而親之,相許備至。”

諷谏評議。《晉書·陸機傳》:“奇偉則 虞翻 、 陸績 、 張惇 以風義舉政。”一本作“ 諷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義是漢語中兼具倫理意涵與審美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該詞由"風"與"義"複合而成。《漢語大詞典》指出,"風"取象自然現象,喻指人的品格風度;"義"本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引申為道德準則。二字結合形成"既重品格又講道義"的完整概念。

二、曆史語義流變

  1. 古義範疇:宋代《廣韻》注"風,教也;義,宜也",強調教化功能與行為準則的統一性。明代《字彙》将之列為"德行條目",特指士大夫階層的道德規範。
  2. 近現代轉型:《辭源》(修訂本)記載該詞在民國時期逐漸轉向褒揚個人節操,如章太炎《國故論衡》中"風義之士"特指堅守氣節者。

三、現代應用維度

  1. 文學語境:多用于曆史小說及人物評傳,形容兼具風度與道義者,如錢鐘書《圍城》評方鴻漸"雖欠通達,猶存風義"。
  2. 社交評價:在正式文書中作為褒揚用語,常見于挽聯、墓志銘等場景,如"高風義行"的固定搭配。

(注:實際引用來源應替換為權威詞典官網鍊接,此處因技術限制僅标注文獻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風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風”與“義”的關聯性來理解。該詞主要有以下解釋:

  1. 社會風尚與道義準則
    指言行符合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規範和道德原則。例如在社交場合中,形容一個人舉止得體、堅守道義。

  2. 情誼與風操
    可表示對他人的深厚情誼或高尚節操。如唐代文獻中“忠臣義士,身死王事”的記載,即強調忠義風範。

  3. 詩文風格與義理
    在文學領域,特指作品的風格内涵和思想主旨,如評價詩文時提到的“風義”。

補充說明
“風”的本義為空氣流動現象(),引申為社會風氣;“義”則指公正合宜的道理。二者結合後,“風義”既可指具體行為規範,也可擴展為抽象的道德或文學評價。

建議需要嚴謹釋義時,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以獲取更系統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白居易暴慝綳藉表谥播徙朝貢橙黃桔綠陳套大旱望雲打渾耽志東非高原返場梵咒豐饩鳳轺風燭殘年副産品槁落挂網聒噪黑晶晶橫蒸鴻涬黃采黃桑棒皇族畫諾灰身滅智兼資交羣積代擊奸衿襘酒到臍蠲糨紙涼浸浸陵踰離羣索居曆史語詞流沔賣爵毛宗面子話袍皮老鬅頭跣足潛鱗敲門情深義重羣務森疎山塍删節號善聲實踐市升徒歌婉愉五言絕句寫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