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鳅的意思、鲵鳅的詳細解釋
鲵鳅的解釋
亦作“ 鯢鰍 ”。泥鳅。泛指小魚。《莊子·庚桑楚》:“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為之制。” 陸德明 釋文:“《廣雅》雲:制,折也。謂小魚得曲折也。” 宋 蘇轼 《上皇帝書》:“王者之用人,如 江 河 , 江 河 所趨,百川赴焉,蛟龍生之。及其去而之他,則魚鼈無所還其體,而鯢鰍為之制。”
詞語分解
- 鲵的解釋 鲵 (鯢) í 〔大鲵〕兩栖動物,身體長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鮮美可食。叫的聲音像嬰兒,所以俗稱“娃娃魚”。 〔小鲵〕兩栖動物,體形與大鲵相似,但較小,牙齒呈V形,生活在水邊的草地裡。 (鯢) 筆畫數
- 鳅的解釋 鳅 (鰍) ū 〔泥鳅〕魚,體圓,尾側扁,皮上有黏液很滑。生活在河湖、水田等處,常鑽在泥中,肉可食。常用以喻人的滑頭。 (鰍)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鲵鳅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
指代兩種不同的水生動物(現代較少用):
- 鲵 (ní): 指大鲵,俗稱“娃娃魚”,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兩栖動物,屬于隱鰓鲵科。它生活在山區的溪流中,叫聲似嬰兒啼哭,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鳅 (qiū): 指泥鳅,是一種常見的小型淡水魚類,體細長,體表有黏液,常栖息于靜水或緩流的淤泥底質水域。
- 因此,“鲵鳅”連用,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指代“大鲵和泥鳅”這兩種動物,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
-
“鲵鲸”的訛寫(古義):
- 在古漢語文獻中,“鲵鳅”有時是“鲵鲸”的訛誤或另一種寫法。
- 鲵鲸 (ní jīng): 這個詞語在古代典籍中常用來比喻兇惡的敵人或渺小不足道的事物。
- 比喻兇敵: “鲵”指雌鲸(一說為大鲵),“鲸”指雄鲸或泛指鲸魚。鲸鲵在古代被認為是兇猛的水族,故用以比喻兇惡的敵人或叛逆者。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取其鲸鲵而封之”的說法,指誅殺首惡。
- 比喻渺小: 有時也用于形容微小的事物,與龐大的鲸魚形成對比,強調其微不足道。例如《莊子·庚桑楚》有“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鲵鳅為之制”的說法(此處的“鲵鳅”即指小魚小蝦,或理解為小泥鳅)。
“鲵鳅”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鲵”(大鲵)和“鳅”(泥鳅)兩種動物的合稱,但實際使用頻率不高。更值得注意的含義是其作為“鲵鲸”的訛寫或變體,在古漢語中用于比喻兇惡的敵人或渺小的事物。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尤其是在閱讀古籍時,需留意其可能指向“鲵鲸”的古義。
來源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提供“鲵”、“鳅”的基本釋義)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4).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提供“鲵鲸”的釋義及古文獻例證)
- 羅竹風 主編. (2007).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鲵鲸”的釋義及古文獻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鲵鳅”一詞的釋義可從字面含義和成語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一、字面含義
- 動物指代
“鲵鳅”由“鲵”和“鳅”組成:
- 鲵:指兩栖動物“大鲵”(俗稱娃娃魚),體長且扁,生活在山溪中,叫聲似嬰兒。
- 鳅:指泥鳅等鳅科魚類,體圓鱗小,常見于水田或河湖中。
- 組合後,“鲵鳅”泛指小魚或泥鳅,如《漢典》提到“鲵鳅(泥鳅)”。
二、成語比喻
- 引申含義
成語“鲵鳅”借用了鲵鳅在水中的靈活特性,比喻人行動迅速敏捷、機智靈活。例如形容人反應快、處事機敏。
三、使用場景
- 字面用法:多用于生物學或古籍中對小型水生動物的描述。
- 比喻用法: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人的靈動性。
“鲵鳅”既指代泥鳅、小魚等水生動物,也可通過成語表達對人物性格或行為的贊美。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跋語變現壁死蔔尹參贊大臣谶記陳皮處身蹴蹑登即疊更敦默寡言發召蝮蛇負義滒弱國綱紅口白舌嬌陽焦月極邊截截嗟來之食經屑機榻極推積治開襆剌骨狼很樂兵楞場塄坎良直曆蓂緑帻配乾平房千古一時儒巾三孤灑心尚文上中農受朝手字水盂數一數疏趾損貶泰治挺身而出團臍文牒無夫家閑荒小君枭鳴嚣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