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黜退的意思、黜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黜退的解释

[relieve sb. of his post] 削职;罢免官职

黜退为民

详细解释

贬黜;斥退。《后汉书·孔融传》:“前者黜退,懽欣受之。”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 贞观 六年,授左光禄大夫 陈叔达 礼部尚书,因谓曰:‘ 武德 中,公曾进直言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高东谿》:“ 宋 高东谿 先生 登 ,上 渊圣皇帝 五书,集中尚存其四,大旨其主於任用君子黜退小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黜退”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黜”和“退”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黜”指罢免、贬斥,如《论语·微子》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退”则含撤职、降级之意,如《礼记·檀弓》中“退人若将坠诸渊”。两字组合后,“黜退”特指古代对官员的罢免或降职处分,多用于政治语境,强调以权威手段剥夺职位或降低等级。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黜”本义为贬斥,带有否定性评价的色彩;“退”则体现层级下降的物理空间隐喻。二者结合后,词义重心偏向“黜”的强制罢免属性,常见于史书典籍记载的官员任免事件,如《资治通鉴》中“黜退贪残,进用忠良”的治理措施。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语境中。

权威文献中,《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注解为“罢免官职”,《辞源》(修订本)则强调“降职或免职”的双重含义。需要注意的是,与相近词“罢免”相比,“黜退”更侧重体现权力机构的主动处置行为,且隐含着道德层面的否定判断,如《汉书·武帝纪》记载的“黜退方士”事件即包含对术士行为的批判意味。

网络扩展解释

“黜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表示对官员的降职或罢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详细解析

  1. 核心意义
    “黜退”强调通过官方行为解除某人的职务,带有贬斥、否定其能力的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前者黜退,懽欣受之”,说明被罢免者需接受这一结果。

  2. 历史用例

    • 唐代《贞观政要》提到官员陈叔达因直言进谏未被黜退,反获重用。
    • 清代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主张“黜退小人”,体现了该词在政治伦理中的应用。
  3. 相关词汇

    • 近义词:贬黜、斥退、罢免。
    • 反义词:晋升、擢升、任用。
    • 关联词:黜免(免除职务)、黜革(革职)。

使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黜退”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描述刘鹗因晋丰公司事务被黜退的案例。日常表达中更常用“免职”“撤职”等替代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三国演义》《后汉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书北京人饼乾不敢后人猜专春王打莲花落盗言达士诋击帝流浆笃笃喃喃遁叛犯禁公呈光彩夺目汉阴机号踯横罗十字监看较少诘轧橛头诀音开编连附连枝树灵峯柳娇花媚美功愍隶南平咆哮朴鲠千顷青简认取热嘴杀鸡骇猴商周擅兴发少少沙铫子沈首属草顺寂私度睃拉缩恧田父野叟铁榜痛感童丱抟结顽金瓦砚无向雾袖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