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逮捕;追捕。《元典章·兵部三·使臣拷打站官》:“使臣 忽赤兀歹 為河東軍人勾當,将 利津 縣尹 陳克 拷打傷身死。勾捉 忽赤兀歹 等官取問,間欽遇詔書釋放了當。” 元 孔文卿 《東窗事犯》第一折:“自家姓 何 , 何宗立 的便是。 秦太師 鈞命,教 西山 靈隱寺 勾捉呆行者去。”《水浒傳》第二一回:“ 宋太公 三年前出了 宋江 的籍,告了執凴文帖,見有抄白在此,難以勾捉。”
“勾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逮捕、追捕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以下為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勾捉”指通過法律或官方手段對嫌疑人實施抓捕,強調執行過程的強制性和正式性。該詞由“勾”(意為勾取、引出)和“捉”(意為擒拿)組合而成,體現對目标的精準控制。
曆史來源與用法
語言結構分析
根據查字典的解析,“勾”與“捉”均為動詞,前者側重鎖定目标,後者強調實際抓捕,組合後形成遞進語義,凸顯行動的系統性和效率。
現代相關性
當代語境中,“勾捉”已較少使用,但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司法制度時仍可能涉及。例如,分析元代法律制度或《水浒傳》等作品時,需結合該詞理解人物關系與社會背景。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使用差異,可參考《元典章》《水浒傳》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論著。
勾捉(gōu zhuō)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首:勾和捉。勾是上部分的偏旁,表示鈎子或者彎曲的意思;捉是下部分的偏旁,表示抓住、捕捉的意思。
勾的部首是勾,它的筆畫數為4畫。捉的部首是手,它的筆畫數為7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捕魚、捕獸等活動。勾捉一般指使用鈎子或者手來抓住、捕捉物體。
在繁體字中,“勾”和“捉”的形狀和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在古時候,勾的寫法可能有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勾的古字形是“箇”,表示箇勾的變形,意思是箭頭彎曲的樣子。而捉的古字形是“爿”,是手的變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勾捉”的例句:
1. 他用鈎子勾捉到了一隻大魚。
2. 我們需要勾捉證據以證明他的罪行。
勾捉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組成新詞,如勾心鬥角、捉賊捉髒、捉摸不透等。
和“勾捉”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捕捉、抓住、奪取等。
和“勾捉”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釋放、放開、松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