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除喪的意思、除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除喪的解釋

由着喪服變着吉服或由着重喪服改着輕喪服。《禮記·喪服小記》:“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祭不為除喪也。” 孫希旦 集解:“期而除喪者,謂練而男子除首絰,婦人除要帶,祥而總除衰杖也。”《史記·吳太伯世家》:“ 王諸樊 元年, 諸樊 已除喪,讓位 季劄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高宗 除喪,予以禮部郎入讀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除喪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禮儀用語,指在服喪期滿後,按照禮制脫去喪服,标志着守喪儀式的終結。該詞常見于傳統文獻及禮制典籍,其核心意義包含以下層次:

  1. 基本釋義

    除喪即“除去喪服”,指古代親屬為逝者守喪期滿後,通過特定儀式正式結束服喪期。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除”為去除,“喪”指喪期或喪服,合稱表示解除喪禮的約束。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社會“以禮治喪”的倫理觀念。

  2. 文化背景與出處

    除喪制度源于周代禮制,《禮記·喪服小記》記載:“期而除喪,道也。”指守喪滿一年後依禮除服。其流程需遵循嚴格規範,如《儀禮·士虞禮》所述“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即通過小祥、大祥、禫祭等階段逐步除服。此制度反映了古代“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

  3. 相關術語辨析

    • 除服:與“除喪”同義,側重指脫下喪服的動作(《宋史·禮志》)。
    • 禫祭:除喪前的最後祭祀,結束後可恢複常服(《禮記·間傳》)。
    • 奪情:特殊情況下朝廷強令官員提前除喪,稱為“奪服”(《明史·職官志》)。
  4. 曆史實例與文獻佐證

    宋代《朱子家禮》詳細記載了除喪儀式的步驟,包括更衣、祭告等環節。明代《大明會典》亦規定官員除喪後需向朝廷申報。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分析:“除喪者,哀痛之終而人事之始也”,強調其社會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除喪”是古代喪禮中的特定儀式,指守孝期滿後脫去喪服、恢複常服的禮儀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根據《禮記》記載,“除喪”是守孝期結束後,由穿喪服改為穿吉服或減輕喪服等級的儀式。例如《禮記·檀弓上》提到子夏在除喪後彈琴,但音調仍顯哀傷,說明此時雖結束禮儀,情感尚未完全平複。

  2. 古代禮儀細節

    • 分階段進行:根據《禮記·喪服小記》,除喪分“練”(小祥祭)和“祥”(大祥祭)兩個階段。例如“練祭”時男子去除首絰(喪帽),婦人解除腰帶;“祥祭”後則完全脫去衰服和喪杖。
    • 時間規範:古制中父母去世需守喪三年(實則25個月),期滿後行除喪禮,如晉朝泰始年間記載帝王及群臣“除喪即吉”的實例。
  3. 曆史文獻例證

    •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諸樊在除喪後欲讓位給弟弟季劄,表明除喪标志着恢複正常社會活動。
    • 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及參與皇室除喪儀式,說明該禮儀在曆代延續。
  4. 現代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将“除喪”引申為擺脫悲痛、恢複生活狀态的心理過程,但此用法非傳統核心含義。

“除喪”是融合禮制與倫理的儀式,既規範服飾變化,也反映古代對哀悼與生活過渡的平衡。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折抱廈八刑慘舒長顧愁殺黜刺除革純行從征佃富農墊角對歌翻引錢風裁風麗撫掌大笑改換家門功化觀傩貴尚行不逾方汗馬功呵浪魚化國渾水蛟患家頭房子金貂贳酒精博精赤齎議跨鳳乘鸾筐箧中物款識苦谏髡耏履狶冥願納衣内樂府普天率土前無古人清洌可鑒青史留芳青髓缺蟾曲轸三脆面襂褷升官圖石季倫搜根剔齒渟滀通本文翰相得益章像夾小不點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