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除喪的意思、除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除喪的解釋

由着喪服變着吉服或由着重喪服改着輕喪服。《禮記·喪服小記》:“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祭不為除喪也。” 孫希旦 集解:“期而除喪者,謂練而男子除首絰,婦人除要帶,祥而總除衰杖也。”《史記·吳太伯世家》:“ 王諸樊 元年, 諸樊 已除喪,讓位 季劄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高宗 除喪,予以禮部郎入讀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除喪”是古代喪禮中的特定儀式,指守孝期滿後脫去喪服、恢複常服的禮儀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根據《禮記》記載,“除喪”是守孝期結束後,由穿喪服改為穿吉服或減輕喪服等級的儀式。例如《禮記·檀弓上》提到子夏在除喪後彈琴,但音調仍顯哀傷,說明此時雖結束禮儀,情感尚未完全平複。

  2. 古代禮儀細節

    • 分階段進行:根據《禮記·喪服小記》,除喪分“練”(小祥祭)和“祥”(大祥祭)兩個階段。例如“練祭”時男子去除首絰(喪帽),婦人解除腰帶;“祥祭”後則完全脫去衰服和喪杖。
    • 時間規範:古制中父母去世需守喪三年(實則25個月),期滿後行除喪禮,如晉朝泰始年間記載帝王及群臣“除喪即吉”的實例。
  3. 曆史文獻例證

    •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諸樊在除喪後欲讓位給弟弟季劄,表明除喪标志着恢複正常社會活動。
    • 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及參與皇室除喪儀式,說明該禮儀在曆代延續。
  4. 現代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将“除喪”引申為擺脫悲痛、恢複生活狀态的心理過程,但此用法非傳統核心含義。

“除喪”是融合禮制與倫理的儀式,既規範服飾變化,也反映古代對哀悼與生活過渡的平衡。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除喪(chú s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除去悲傷和哀痛。下面将簡要介紹除喪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除喪這個詞由“廣”字部首和“午”字部首組成。它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除喪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是用來形容人們在失去親人之後,逐漸從悲傷和哀痛中走出來的過程。除喪意味着減輕悲傷,恢複正常生活。 繁體字: 繁體字的除喪是「除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除喪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其中,「除」字在左邊有一個上提的「而」字,表示除去;「喪」字在右邊則寫成「亡」字旁加上「各」字,表示失去。 例句: 他慢慢從親人的離去中除喪,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氣。 組詞: 除喪可以組成許多詞語,比如除憂、除惡、除害等,它們都有去除或減輕某種不好的事物的意義。 近義詞: 除喪的近義詞包括解憂、撫恤、安慰等,它們都表示減輕或消除人們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反義詞: 除喪的反義詞可以是楚楚、憔悴、痛恨等,它們表示增加或加重不愉快的情緒和痛苦。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