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持奏議。《後漢書·劉虞傳》:“二年, 冀州 刺史 韓馥 , 勃海 太守 袁紹 及 山 東諸将議,以朝廷幼沖,逼於 董卓 ,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長者,欲立為王。乃遣故 樂浪 太守 張岐 等齎議,上 虞 尊號。”
您查詢的“齎議”可能存在字形誤差。與之相近的詞彙有“赍議”和“訾議”,但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赍議(網頁)
由“赍”(攜帶、帶來)和“議”(讨論)組成,指通過交流不同觀點進行商議。例如:“衆人赍議後達成共識。”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現代多被“讨論”“商議”替代。
訾議(網頁)
讀作zǐ yì,表示非議、指責他人缺點,含貶義。如漢代桓寬《鹽鐵論》中的用法,或小說中的例句:“世祖親征乃顔,恐為天下訾議。”
謡議(網頁)
指民間謠諺與議論,如清代魏源《默觚》中的用法,反映社會輿論。
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赍議”,其核心含義為“讨論商議”;若為“訾議”,則側重“指責非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詞彙,并注意字形準确性。
《齎議》是指出席會議時,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帶到會議上進行讨論和交流的行為。這個詞描述了一個人帶着自己的見解、主張和讨論材料參與會議,以便為會議的決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資源。
《齎議》是由“齊”和“議”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齊”是從“馬”字旁,“議”是從“言”字旁。
“齊”的筆畫數為13,部首為“齊”,意為整齊。它的發音是“qí”。
“議”的筆畫數為20,部首為“言”,意為言語。它的發音是“yì”。
《齎議》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是指周朝時期朝廷中帝王召開會議,官員們各自攜帶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參與讨論的行為。這個詞後來被廣泛應用于後來的曆史。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攜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代的寫法,「齎議」可以寫成「齊議」。
1. 他在會議上齎議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2. 請大家仔細拟定自己的齎議内容,以便與大家分享。
相關的組詞包括:帶議、攜帶、交流、讨論、觀點。
近義詞:秉論、提議。
反義詞:閉口、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