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齎議的意思、齎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齎議的解釋

攜持奏議。《後漢書·劉虞傳》:“二年, 冀州 刺史 韓馥 , 勃海 太守 袁紹 及 山 東諸将議,以朝廷幼沖,逼於 董卓 ,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長者,欲立為王。乃遣故 樂浪 太守 張岐 等齎議,上 虞 尊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齎議(jī y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古籍用例分析:

一、單字釋義

  1. 齎(jī)

    • 本義為攜帶、持送,如《說文解字》:"齎,持遺也。"
    • 引申為懷着、懷抱(多指情感),如《戰國策》:"齎怒深怨。"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議(yì)

    • 指議論、評論,含批評、非議 之意,如《周禮》:"以八辟議邦法。"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複合詞釋義

"齎議"為動賓結構,直譯為"懷着不滿進行議論",具體指: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因不滿而公開批評的行為,近義于"腹诽" "怨謗",但更側重公開性。現代漢語中已被"非議""诟病"等替代。

權威參考來源說明

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資源,本文釋義基于《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的實體版本内容綜合整理,未添加無效鍊接以确保信息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齎議”可能存在字形誤差。與之相近的詞彙有“赍議”和“訾議”,但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1. 赍議(網頁)
    由“赍”(攜帶、帶來)和“議”(讨論)組成,指通過交流不同觀點進行商議。例如:“衆人赍議後達成共識。”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現代多被“讨論”“商議”替代。

  2. 訾議(網頁)
    讀作zǐ yì,表示非議、指責他人缺點,含貶義。如漢代桓寬《鹽鐵論》中的用法,或小說中的例句:“世祖親征乃顔,恐為天下訾議。”

  3. 謡議(網頁)
    指民間謠諺與議論,如清代魏源《默觚》中的用法,反映社會輿論。


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赍議”,其核心含義為“讨論商議”;若為“訾議”,則側重“指責非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詞彙,并注意字形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拔毛連茹保護人保親邊際不分青白燦錯蒼宇槎梗鈔奪乘籃齒弟雛鷇淬琢敵侔端方二唱縫窮紛糾焚棄貢墨和同花市化域彗掃夥同甲膽江市講勗蹐地局天解撥極叫驚驚怍怍錦絃進賬禮羅柳條帽露簟廬山面目昧寵飄樊落混前筯齊桓公窮圮去手三尺法桑榆暖灑濯沙闆沈浮射罔屍昧手面私憎訟過谇語鐵關脫腳問題劇無作小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