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檢驗豬的肥瘦。亦比喻審察民情。《莊子·知北遊》:“ 正獲 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郭象 注:“狶,大豕也。夫監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 宋 黃庭堅 《寄上叔父夷仲》詩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監市履狶知民心。” 清 恽敬 《上舉主笠帆先生書》:“茫茫千古,如驅羊,如履狶,如害馬,不力辯焉,則此事皆為謬種矣。”
關于詞語“履狶”的解釋如下:
“履”指行走或踩踏,“狶”古同“豨”,意為豬,特指大豬。組合後的“履狶”字面指通過踩踏豬的身體來檢驗其肥瘦程度。
出自《莊子·知北遊》典故:“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郭象注解說,檢驗豬的肥瘦時,越是踩踏豬身上難以長肉的部位(如下肢),越能準确判斷整體肥瘦。因此該詞引申為通過細節觀察來審察民情或事物本質。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曆代注本。
履狶(lǚ y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穿鞋子”。履,表示穿,穿戴的意思;狶,表示鞋。因此,履狶指的是穿着鞋子。
履狶的部首為屍和犬。屍是表示身體的意思,犬表示狗。履狶的筆畫數為12畫,其中履部部首屍占據10畫,狶部部首犬占據2畫。
履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人們穿鞋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履狶這個詞由于描述了穿鞋子的動作而得名。
履狶的繁體字為履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履狶的古時候寫法為履隹,履部隹字形表示鞋子,而狶部隹字形表示腿。
1. 他匆匆忙忙地履狶離開了家。
2. 她踩着高跟鞋履狶走進宴會廳。
1. 履帶:指裝置在一個或多個輪圈上,用以傳遞動力的帶狀物。
2. 履職:指擔任職務,盡職盡責。
穿鞋、踩着鞋子
脫鞋、光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