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複葉,花小,白色或薔薇紅色。根和根莖都可以入藥,用作鎮靜劑。
缬草(xié c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植物學及藥用含義的名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該詞為名詞性詞彙,指代敗醬科缬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Valeriana officinalis,其根莖可入藥,具有鎮靜安神等功效。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缬”字本義指染有花紋的絲織品,《說文解字》記載其“從糸,曷聲”,後因植物花序形态似織物紋樣而被借用為植物名。該命名方式體現了漢語造詞法中“取象類比”的特點。
在植物學特征方面,缬草株高可達1.5米,葉片羽狀深裂,夏季開淡粉色傘房花序。其根狀莖含缬草烯酸、缬草酮等活性成分,《中華本草》記載其具有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緩解焦慮失眠等藥理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該植物提取物可通過增強γ-氨基丁酸(GABA)神經遞質活性産生鎮靜效果。
作為傳統中藥材,缬草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已有“安神定悸”的記載。中國植物志數據庫顯示,該物種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南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林緣。歐洲同屬植物V. officinalis L. 也被廣泛用于草本療法,印證了該植物的跨文化藥用價值。
缬草(學名:Valeriana officinalis)是一種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屬于敗醬科缬草屬。以下從植物學特征、藥用價值及别名等方面綜合解釋:
形态
株高可達150厘米,根狀莖粗短,須根簇生且具濃香氣味。莖中空,表面有縱棱;基生葉早枯,莖生葉羽狀深裂,裂片7-11片。花淡紫紅色或白色,呈傘房狀花序頂生,花期5-7月,果期6-10月。
分布
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至西南的山坡草地、林下或溝邊,野生或人工栽培。
性味與功能
性辛、甘、溫,歸心、肝經,具有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
用法
根及根莖入藥,常用量1-2錢(約3-6克),可煎服或與其他藥材配伍。
缬草在各地有不同俗稱,如拔地麻、媳婦菜(陝西)、香草(河北、甘肅)、大救駕(四川)等。其名稱“缬”源于古代織物染色工藝,可能與花序色彩斑斓有關。
缬草藥用需遵醫囑,尤其對鎮靜類藥物敏感者慎用。野生資源需合理采挖以保護生态。更多信息可參考權威中醫藥資料或咨詢專業醫師。
拔不出腿擺龍門陣爆震并封比順不識起倒廁混趁逐沖排舂稅辭伏擔綱當夜大中至正底許更動更巡攻療咣當過庭之訓瞽說害人不淺寒慄寒邱晃晃互相推诿家藏戶有稽謀吉土急燥軍財磕擦魁陸領首緑頭巾綿弱迷湯謀策難胞槃布旗船啓禱清景筇竹杖求死不得诠言屈柘人夥乳汁三分國沙土沈睡矢盡兵窮勢窮力蹙司候讨替代外警往年文禍洗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