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鐘鼎彜器上鑄刻的文字。《史記·孝武本紀》:“鼎大異於衆鼎,文鏤毋款識。” 非駰 集解引 韋昭 曰:“款,刻也。” 司馬貞 索隱:“按:識猶表識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一夜,雷電風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湧,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識甚奇。”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古銅器》:“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說:(1)款在外,識在内。(2)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參閱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書畫上的題名。 清 龔自珍 《觀“邃園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編修屬書卷尾》詩:“一花一石有款識,袖中拓本春煙昏。”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但那上頭不特地址沒有,甚至上下的款識也沒有。”
“款識”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領域有所差異,主要涉及古代器物文字和書畫題名兩個方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器物上的文字
指古代鐘鼎彜器(如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用于記錄器物用途、制作時間或所有者信息。這一解釋源自《漢書·郊祀志》顔師古注:“款,刻也;識,記也。”。
書畫、書信的題名或落款
在書畫作品或書信中,“款識”指作者署名、創作時間、地點等内容。例如宋代書畫作品開始出現細楷題款,蘇轼等文人則發展出多行跋語形式。
關于“款”與“識”的區分,曆史上有三種觀點(源自《通雅》卷三十三):
印章中的款識
篆刻藝術中,款識被稱為“邊款”,指刻于印章側面或頂端的文字或圖案,内容可包括作者、創作時間、印章釋文等。例如北魏時期已有印章邊款的記載。
讀音說明
“款識”一詞兼具曆史器物考證與藝術創作的雙重意義,既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字資料,也是書畫、篆刻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通雅》《漢書》等典籍。
款識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款和識。
款的拆分部首是欠字底部的字形,它有五個筆畫。
款在漢字中有多種含義,其中一個常見的意思是指對作品的簽名,特别是藝術家在繪畫、書法作品上籤署自己的名字。它也可以用作代表貨币的單位,在古代指銀、金等貴重物品的計量單位。
款的來源是古老的漢字書寫形式,它的字形演變自古代的寫作形式。
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顯著的差異。
識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邊的字形,它有六個筆畫。
識在漢字中有多種含義,其中一個常見的意思是指識别、辨認的能力。它也可以用作指示對物品價格、出處、作者等信息的标示,類似于現代的"标籤"、"标志"。
識的來源也是古老的漢字書寫形式,它的字形演變自古代的寫作形式。
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也沒有明顯的差異。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漢字的筆畫結構更加繁複,筆畫數量也可能有所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字形經曆了演變和簡化,逐漸變得更加簡單和統一,形成了現代的漢字書寫形式。
他在自己的畫作上籤下了獨特的款識。
這本古書上有一處字迹模糊,無法辨認出作者的款識。
款項、款待、識别、識圖、識别率
簽名、署名、标籤、标志
無款無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