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鐘鼎彜器上鑄刻的文字。《史記·孝武本紀》:“鼎大異於衆鼎,文鏤毋款識。” 非駰 集解引 韋昭 曰:“款,刻也。” 司馬貞 索隱:“按:識猶表識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一夜,雷電風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湧,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識甚奇。”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古銅器》:“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說:(1)款在外,識在内。(2)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參閱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書畫上的題名。 清 龔自珍 《觀“邃園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編修屬書卷尾》詩:“一花一石有款識,袖中拓本春煙昏。”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但那上頭不特地址沒有,甚至上下的款識也沒有。”
款識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據
“款識”一詞在漢語詞典及文物研究領域具有明确釋義。《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将其定義為“古代鐘鼎彜器上鑄刻的文字”,後延伸指書畫、陶瓷等器物上的題記署名,包含創作者、年代、用途等信息。該詞由“款”與“識”組合而成:“款”指器物表面凹陷的銘文(陰文),“識”指凸起的标記(陽文),二者合稱體現古代器物題記的工藝特征。
據《辭海》(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考據,“款識”最早見于《史記·孝武本紀》對青銅器銘文的記載,漢代以後擴展至書畫題跋。宋代金石學家趙希鹄在《洞天清祿集》中明确區分“款”為作者署名,“識”為器物說明,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依據。
現代文物鑒定領域(如故宮博物院《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2018年)進一步細化其分類:
該詞讀音存在曆時性變化,據《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2021年修訂),“識”在此詞中統讀為zhì,與“标記”古義相合。當代學術界對“款識”涵蓋範圍尚有争議,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物》期刊2023年刊文指出,部分簡帛文獻題記亦可納入廣義款識研究範疇。
“款識”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領域有所差異,主要涉及古代器物文字和書畫題名兩個方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器物上的文字
指古代鐘鼎彜器(如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用于記錄器物用途、制作時間或所有者信息。這一解釋源自《漢書·郊祀志》顔師古注:“款,刻也;識,記也。”。
書畫、書信的題名或落款
在書畫作品或書信中,“款識”指作者署名、創作時間、地點等内容。例如宋代書畫作品開始出現細楷題款,蘇轼等文人則發展出多行跋語形式。
關于“款”與“識”的區分,曆史上有三種觀點(源自《通雅》卷三十三):
印章中的款識
篆刻藝術中,款識被稱為“邊款”,指刻于印章側面或頂端的文字或圖案,内容可包括作者、創作時間、印章釋文等。例如北魏時期已有印章邊款的記載。
讀音說明
“款識”一詞兼具曆史器物考證與藝術創作的雙重意義,既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字資料,也是書畫、篆刻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通雅》《漢書》等典籍。
薆逮百般無賴寶劍記長才常戍躔結丞相城邑趁市赤舃重返傳號逴遠戴天蹐地大廈棟梁掂斤播兩電站敦水方冊廢锢廣宴顧影自憐漢将鶴笙黃褐豢圉堅潤罽茵倦客钜美狼蟲掠盜臨河羨魚龍會龍擾落荒蒙蒙松松免責鳴鑼墨魚牛錄額貞抛戈棄甲披誠譜敍千葉蓮秋祠其餘睿緒三秦灑心善男信女折伐霜秋輸卒外港亡有無鹽女毋庸置疑夏官正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