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髡耏的意思、髡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髡耏的解釋

亦作“髠耏”。指剃發和去除頰鬓之刑。 元 姚燧 《浙西廉訪副使潘公神道碑》:“罪入髠耏,有少枉疑,猶己渴饑,不身之私。”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室處有荼毒之淫,蠆髮有髡耏之累。”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草語·素馨》:“今也人盡髠耏,花無所著,亦漸以稀少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髡耏”是古代刑罰術語的複合詞,包含兩種不同的懲戒形式。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髡”指剃去頭發的刑罰,源于《周禮·秋官》中“髡者使守積”的記載;而“耏”通“耐”,意為剃除鬓須的輕刑,《漢書·高帝紀》注引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二者合并使用時,特指秦漢時期根據罪行輕重實施的差異化體罰制度。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說文解字》釋“髡”為“發也”,段玉裁注強調其“去發之刑名”;《玉篇》則明确“耏”為“頰須”,後引申為剃須之刑。這種刑罰組合體現了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倫理觀念,通過損毀外貌達到懲戒目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法律答問》竹簡中,可見“髡鉗為城旦”與“完城旦”的刑名區别,印證了該刑罰體系的實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髡耏”(kūn ér)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刑罰組合,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1. 指剃去頭發的刑罰,屬于古代五刑之外的羞辱刑。這種刑罰不傷及肢體,但通過破壞身體發膚(儒家視之為父母所賜)達到貶損尊嚴的目的。


  2. 通“而”,原指頰須,此處指剃除鬓須的刑罰。與“髡”結合,形成更全面的羞辱性懲處。


曆史背景


社會意義


擴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參考《漢書·刑法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凹凸磅子兒痹厥波籞裁慎湌洩抽地摧輪到口負課撫轅該宥幹諱各樣寡佬褂子孤鸾寡鹄過陰渙汗江妾叫天子佳興桀骜不恭接絶疾困謹攝鸠營沮廢駿爽刊發烤鴨科出孔燕岚光裂土縷縷行行滅相劘拂内傅峭核僑置琪琚輕快青門緑玉房青韶凄惘三霜上道少采私感肅敬太守擡寫泰宇糖精兔頭麞腦威如無勌香蓋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