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對八種犯罪行為所施加的刑罰。《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後來總稱刑政為八刑。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執五禮以正民,簡八刑而罕用。”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糾萬人者,施之以八刑。”
“八刑”是周代針對八種特定犯罪行為設立的刑罰制度,主要用于規範社會倫理和秩序。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出處
八刑最早記載于《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八刑糾萬民”為核心,針對違反倫理綱常的行為進行懲處。
具體内容
八刑包括對以下八種行為的刑罰:
曆史影響
八刑體現了周代“禮法結合”的思想,通過刑罰強化倫理道德。後世如南朝王儉、唐代楊炯等均引用此制,稱其“簡八刑而罕用”,反映其影響深遠。
辨析與補充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八刑解釋為八種刑罰形式(如鞭刑、杖刑等),但根據《周禮》原文及權威考證,八刑實為針對八類行為的懲處規則,而非具體刑種。
八刑是周代以倫理為核心的刑罰體系,強調社會規範,對後世禮法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
《八刑》是指古代法律中規定的八種刑罰,以懲罰犯罪的方法。
《八刑》的拆分部首是“刂”。
它的筆畫數是6畫。
《八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在古代,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嚴苛,為了維持社會的秩序和安定,人們對于犯罪者實施了各種刑罰,其中就包括了八種主要刑罰,從而形成了《八刑》這個詞。
《八刑》的繁體字為「八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八刑》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八形」。
1. 在古代,犯下重罪的人可能會受到《八刑》的懲罰。
2. 他被判處《八刑》之一的鞭刑。
- 刑罰
- 重罪
- 懲罰
- 犯人
- 刑罰
- 刑事
- 罰款
- 放過
- 寬恕
- 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