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衣的意思、納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衣的解釋

(1).貧民所穿的粗布衣。納,通“ 衲 ”。《宋書·徐湛之傳》:“﹝ 會稽公主 ﹞以錦囊盛 高祖 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

(2).即衲衣。取人棄去之布帛縫衲之僧衣。也稱百衲衣。納,通“ 衲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慧持》:“ 持 形長八尺,風神儁爽,常躡草屣,納衣半脛。”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納衣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納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代服飾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一、僧侶服飾 指佛教僧衆所穿的袈裟,又稱"衲衣"。其名源于梵語"kasāya",原指染壞色(非正色)的布料,後特指用碎布片縫綴而成的法衣。該制式遵循佛陀"糞掃衣"傳統,象征去除貪欲、安于清貧的修行理念。《漢語大詞典》引《四分律》記載,佛陀規定比丘需着"五種衣",其中納衣需用"弊帛"縫制。唐代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更明确"納衣"即"拾取他棄弊破布,浣洗縫納為衣"。

二、粗布常服 在世俗語境中指代平民所穿的粗劣布衣。此義項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南齊書·張融傳》記載其臨終"納衣蔬食"的簡樸生活狀态,此處"納衣"即指粗布衣衫。明代《山堂肆考》提及"納衣"與"繡裳"對舉,凸顯其作為普通百姓服裝的屬性。

該詞構詞法采用偏正式結構,"納"作動詞表縫綴動作,與"衣"組合成偏正名詞。《說文解字》釋"納"為"絲濕納納也",段玉裁注引申為"故凡以漸而入皆曰納",引申出補綴之意。佛學界普遍認為該詞屬于"梵漢合璧詞",即梵語概念與漢語構詞法的結合産物。

網絡擴展解釋

“納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具體用法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粗布衣(貧民服飾)
    指貧民所穿的粗布縫制衣物,常以廢棄布料補綴而成。例如《宋書·徐湛之傳》記載,會稽公主以錦囊盛裝高祖的納衣,強調其出身貧寒。

  2. 僧侶服飾(百衲衣)
    佛教中,“納衣”通“衲衣”,即僧人用廢棄布片縫制的袈裟,象征簡樸修行。南朝梁代《高僧傳》描述慧持“躡草屣,納衣半脛”,體現僧人清苦形象。

二、詞源辨析
“納”通“衲”,意為縫補,故“納衣”核心含義與縫補工藝相關,而非“收納衣物”。中“收納衣物”的解釋可能為現代誤讀,缺乏文獻支持。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佛教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區分具體語境,如描述古代貧民生活或僧侶服飾時適用。

參考資料:可進一步查閱《宋書》《高僧傳》等古籍,或漢典的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富美暴上北壇标峻伯埙仲篪不趨事長嗟長條朝餔稱才成算刀耕火耘牒呈遞鋪厄會鲕狀岩梵事廢頓非正式鳳韶馮谖三窟規例豪偉畫毂監農箕疇竟案訣去句欘考古可哂空彪苦覓蠡種率耕碼錢梅花信描寫畫角你懂的偏賞裒合奇略清白忍愧壬奇尚齒少商實境世事炎涼噬吞説老婆舌頭訟夫通鋪突門望胄險浮鮮紅纖健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