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衣的意思、納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衣的解釋

(1).貧民所穿的粗布衣。納,通“ 衲 ”。《宋書·徐湛之傳》:“﹝ 會稽公主 ﹞以錦囊盛 高祖 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

(2).即衲衣。取人棄去之布帛縫衲之僧衣。也稱百衲衣。納,通“ 衲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慧持》:“ 持 形長八尺,風神儁爽,常躡草屣,納衣半脛。”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納衣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納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具體用法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粗布衣(貧民服飾)
    指貧民所穿的粗布縫制衣物,常以廢棄布料補綴而成。例如《宋書·徐湛之傳》記載,會稽公主以錦囊盛裝高祖的納衣,強調其出身貧寒。

  2. 僧侶服飾(百衲衣)
    佛教中,“納衣”通“衲衣”,即僧人用廢棄布片縫制的袈裟,象征簡樸修行。南朝梁代《高僧傳》描述慧持“躡草屣,納衣半脛”,體現僧人清苦形象。

二、詞源辨析
“納”通“衲”,意為縫補,故“納衣”核心含義與縫補工藝相關,而非“收納衣物”。中“收納衣物”的解釋可能為現代誤讀,缺乏文獻支持。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佛教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區分具體語境,如描述古代貧民生活或僧侶服飾時適用。

參考資料:可進一步查閱《宋書》《高僧傳》等古籍,或漢典的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衣

《納衣》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是"收納衣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衣",其中"纟"是紡織品的意思,可以代表織物、布料等;"衣"則表示衣服。

拆分成部首和筆畫來看,"納衣"的部首"纟"屬于纟部,它包含了6個筆畫;而部首"衣"屬于衣部,它由5個筆畫組成。整個字共有11個筆畫。

《納衣》一詞具有古老的曆史,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使用粗布、皮革等材料制作衣物,這些衣物通常是由家庭成員親手制作的。當衣物需要整理、存放時,人們會将它們納入紡織袋或箱子中,以便收納和保護,這就演變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納衣"。

在繁體字中,"納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納衣"一詞的基本形狀并未發生改變。在古代的金文、篆書和隸書中,"納衣"的寫法較為簡潔。例如,在金文中,它的形狀類似于兩個橫杠相連接,表示将衣物包起來。

以下是幾個使用"納衣"的例句:

1. 她收拾完房間後,将所有的衣物納衣櫥中。

2. 這個大理石盒子可以納衣物,還可以作為裝飾品擺放。

相關詞語

1. 組詞:衣櫥、納物、納須彌

2. 近義詞:收納、儲存

3. 反義詞:散放、亂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