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 制,外官通過通政司送給内閣的奏章。參閱《清會典事例·内閣·進本》。
(2).指整部書。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一部分一:“害病豈非苦事?不,至少在書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時。”
通本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種專業釋義,均與古籍文獻的版本形态相關:
指未經删節的完整版本
指保留原著全部内容的書籍版本,與“節本”“删節本”相對。例如《四庫全書》編纂時,将收錄的典籍分為“通本”(全文收錄)與“節本”(部分删減)兩類。
特指裝訂成冊的線裝書形式
在古籍版本學中,“通本”指裝訂為完整冊頁的書籍形态,區别于散頁或未裝訂的稿本。明代藏書家毛晉在《汲古閣校刻書目》中标注部分文獻為“通本”,即指已裝訂成冊的流通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三十七:
“《禮記正義》七十卷,内府藏本……此乃通本,與監本互校,增補阙文三處。”
此處“通本”指官方收藏的完整未删版本。
清代葉德輝《書林清話》:
“宋刻有巾箱本,有通本,通本者,全帙裝訂者也。”
明确以裝訂形态區分“通本”與便攜的小開本“巾箱本”。
在當代文獻整理中,“通本”仍用于指代未經删改的底本。例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凡例中說明:“以武英殿本為通本,參校宋元舊刻”,即選用殿本作為校勘基礎的全本。
權威參考來源:
“通本”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指清代地方官員通過通政司(中央文書處理機構)遞交給内閣的奏章。這一流程在《清會典事例·内閣·進本》中有明确記載,屬于清代行政文書傳遞的規範程式。
指整部書或完整典籍,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李劼人在《死水微瀾》中提到“背通本”,即指背誦整部書籍。
罷免權悲憫貝葉偈編戶民徧覽表靈沉李浮瓜春牓大浪淘沙道侶電燙兜眵鵝眼錢法律顧問肥墝豐蔀幹活嘎雜子關心民瘼纥那闳駿壞坐缰鎖漸靡簡去金雞獎錦帳九嬰牢廪類群嫠婦曆覽靈門靈燿俚野懋列盟好扭力叛背抛荒喬遷勤奮取奪騷腸申斥濕奧實任勢幸孀娥碩彥名儒鎖匙腆然退三舍僞冒文字禅霧塞湘劇鄉器相吓蕭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