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的意思、大公報的詳細解釋
大公報的解釋
日報。1902年6月,英斂之創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張季鸾接辦。先後出上海、漢口、重慶、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後改組為《進步日報》,後與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遷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報》繼續出版。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公報的解釋 簡明或提煉的公告或通知,其内容多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并由權威部門所發布新聞公報詳細解釋.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所發表的關于重大事件或會議經過和決議等的正式報道。也有以會議的名義發表的公報
網絡擴展解釋
《大公報》是中國近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文報紙,其詞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大公報”一詞源自“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核心理念,既指代報紙名稱,也蘊含其辦報宗旨:以公正立場服務公衆,傳播真實新聞,啟迪民智。
二、曆史沿革
- 創刊背景
1902年6月17日由英斂之在天津法租界創辦,初期以“開風氣、牖民智”為宗旨,支持維新變法,敢于抨擊時弊。
- 發展階段
- 1916年由王郅隆接手,胡政之任總編輯,關注五四運動等重大事件。
- 1926年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鸾組成“新記公司”接辦,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針,進入鼎盛時期。
- 抗戰時期
六次遷館(天津、上海、漢口、重慶、桂林、香港),堅持抗日報道,1941年獲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最佳新聞服務獎”。
三、社會影響
- 媒體地位:中國近代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與南開大學、天津堿廠并稱“天津三寶”。
- 國際認可:唯一獲密蘇裡新聞獎的中文媒體,開創中國記者國際會議報道先河(如1919年巴黎和會)。
- 現代延續:香港版至今仍在發行,2016年與《文彙報》合并組建傳媒集團,發展為全媒體平台。
四、詞性擴展
作為名詞,既指實體報刊,也象征獨立、客觀的新聞精神。在當代語境中,多用于媒體研究或曆史讨論,日常使用較少。
注:如需完整曆史事件年表或具體報道案例,可參考(大公網大事記)和(全國報刊索引數字化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公報》這個詞是指一種中國的日報。拆分部首是大、公、報,其中“大”是部首,表示大小的意思;“公”也是部首,表示公共、共同的意思;“報”是一個單獨的漢字,表示報紙的意思。根據這些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出《大公報》這個詞一共有8個筆畫。
《大公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它是由一位名叫孫文的中國革命家創辦的,最初創辦的目的是為了宣傳他的革命思想和推動政治變革。後來,《大公報》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民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在繁體字中,《大公報》這個詞的寫法是「大公報」。
古時候,《大公報》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差不大,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
《大公報》是一家重要的媒體機構,它扮演着傳遞新聞信息和社會觀點的重要角色。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大公、公報、報紙。
近義詞有:新聞、報刊、日報。
反義詞可以是:噪音、謠言、保密。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