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敏的意思、和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敏的解釋

謙和慧敏。 唐 韓愈 《薦樊宗師狀》:“謹潔和敏,持身甚苦;遇物仁恕,有材有識。” 唐 韋瓘 《宣州南陵縣大農陂記》:“自非肅亷和敏,措動守中,則莫至良能,況功利及物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和”與“敏”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融合了這兩個單字的核心意義,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情或處事方式。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溯源

  1. 和 (hé):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相應也”,指聲音的和諧呼應。
    • 引申義:引申為平和、溫和、和諧、協調、適中、融洽等義。形容人的性情時,指溫順、不粗暴、不易怒。《廣韻》注為“順也,諧也”。
  2. 敏 (mǐn):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疾也”,指動作迅速、反應快。
    • 引申義:引申為機敏、聰慧、勤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等義。《爾雅·釋訓》有“敏,拇也”,郭璞注“拇猶敏,動作解悟也”,指理解快、行動迅速。

二、複合詞“和敏”釋義 将“和”與“敏”結合,“和敏”一詞的核心含義是指:

三、權威詞典釋義與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對“和敏”的釋義為“謙和機智”。此釋義精準概括了該詞的核心——謙遜溫和(和)與聰慧機變(敏)的結合。
  2. 《辭源》(修訂本):雖未單獨收錄“和敏”詞條,但對“和”與“敏”的詳盡釋義為理解複合詞提供了堅實基礎。其引用的經典文獻用例(如《論語》、《禮記》中關于“和”與“敏”的論述)間接印證了“和敏”所體現的儒家推崇的君子品格:文質彬彬,既溫和有禮又明達事理。
  3. 古代文獻語境:雖然“和敏”作為固定複合詞在古代經典中直接用例不如單字頻繁,但其體現的精神内涵常見于對理想人格的描述。例如:
    • 《禮記·中庸》強調“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指情感、行為合乎節度,體現“和”的適度與協調。
    • 《論語》中多次贊揚“敏”,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強調行動迅捷與好學善思。 将這兩種特質結合,便是“和敏”所指向的境界:内在性情平和有度,外在行事聰敏高效。

四、總結 “和敏”一詞意指:

性情溫和、待人謙和,同時思維敏捷、行事機敏、反應迅速。 它描述的是一種内外兼修的狀态:内在心性平和、通達、不易被激怒(和),外在則展現出聰慧、靈活、高效處理事務的能力(敏)。這是一種為人處世備受推崇的修養與能力。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和敏”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和”與“敏”組合而成,主要形容待人接物的态度與個人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組合後,“和敏”意為待人謙和友善,同時具備聰慧機敏的特質,既注重人際和諧,又強調内在的才智與行動力。

文獻用例

  1. 唐代韓愈在《薦樊宗師狀》中評價其“謹潔和敏,持身甚苦”,形容樊宗師品行端正、謙和且聰慧。
  2. 唐代韋瓘在《宣州南陵縣大農陂記》中提及“肅亷和敏”,指官員清廉謙和且處事機敏。

延伸意義

相關詞彙

總結來看,“和敏”不僅描述性格的溫和與智慧的敏銳,更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自若半襪表背比度陛衛操存策文吃偏食道齋頓劣幹嘉學派閣員攻掠軌漏龜筮好相洪爐話箱焦熬唧唧嘎嘎進參敬上接下金瓠金翼使極數濟增戟指怒目鵾瑟牢記連頭帶尾留芳千古六枝子路基邏輯性馬刀辟蕩強凫變鶴期刊起現趨求軟蛋三克聖上蝕損手梢束立四職蘇井速寫圖糖蘿蔔讨破貼隔壁挺覺吐膽傾心五宿鄉情閑口説閑話謝親酒斜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