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的意思、大公报的详细解释
大公报的解释
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继续出版。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公报的解释 简明或提炼的公告或通知,其内容多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并由权威部门所发布新闻公报详细解释.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所发表的关于重大事件或会议经过和决议等的正式报道。也有以会议的名义发表的公报
网络扩展解释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文报纸,其词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大公报”一词源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核心理念,既指代报纸名称,也蕴含其办报宗旨:以公正立场服务公众,传播真实新闻,启迪民智。
二、历史沿革
- 创刊背景
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初期以“开风气、牖民智”为宗旨,支持维新变法,敢于抨击时弊。
- 发展阶段
- 1916年由王郅隆接手,胡政之任总编辑,关注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
-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接办,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进入鼎盛时期。
- 抗战时期
六次迁馆(天津、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坚持抗日报道,1941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新闻服务奖”。
三、社会影响
- 媒体地位: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与南开大学、天津碱厂并称“天津三宝”。
- 国际认可:唯一获密苏里新闻奖的中文媒体,开创中国记者国际会议报道先河(如1919年巴黎和会)。
- 现代延续:香港版至今仍在发行,2016年与《文汇报》合并组建传媒集团,发展为全媒体平台。
四、词性扩展
作为名词,既指实体报刊,也象征独立、客观的新闻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多用于媒体研究或历史讨论,日常使用较少。
注:如需完整历史事件年表或具体报道案例,可参考(大公网大事记)和(全国报刊索引数字化档案)。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公报》这个词是指一种中国的日报。拆分部首是大、公、报,其中“大”是部首,表示大小的意思;“公”也是部首,表示公共、共同的意思;“报”是一个单独的汉字,表示报纸的意思。根据这些部首和笔画,可以得出《大公报》这个词一共有8个笔画。
《大公报》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它是由一位名叫孙文的中国革命家创办的,最初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他的革命思想和推动政治变革。后来,《大公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繁体字中,《大公报》这个词的写法是「大公報」。
古时候,《大公报》这个词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差不大,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个例句:
《大公报》是一家重要的媒体机构,它扮演着传递新闻信息和社会观点的重要角色。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大公、公报、报纸。
近义词有:新闻、报刊、日报。
反义词可以是:噪音、谣言、保密。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