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公报的意思、大公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公报的解释

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继续出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文报纸,其名称由“大公”与“报”两部分构成。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大公”一词源自《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核心理念,意指胸怀天下、公正无私的精神境界;“报”即“新闻纸”,是信息传播载体。两者结合既体现了报纸以社会公义为宗旨的定位,也彰显了立足公众、服务国家的历史使命。

该报由英敛之创刊于1902年天津,初期以“开风气,启民智”为宗旨,通过政论文章推动社会变革。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坚持“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发表《不投降论》等社评,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抗战舆论的旗帜”。1949年后,香港版延续至今,成为全球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

作为文化符号,《大公报》被《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评价为“中国新闻史活的教科书”,其名称在《辞海》中被定义为“近代中国报业坚持独立精神的代表性媒体”。该报2002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全球最悠久华文日报”,印证了名称承载的百年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文报纸,其词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大公报”一词源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核心理念,既指代报纸名称,也蕴含其办报宗旨:以公正立场服务公众,传播真实新闻,启迪民智。

二、历史沿革

  1. 创刊背景
    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初期以“开风气、牖民智”为宗旨,支持维新变法,敢于抨击时弊。
  2. 发展阶段
    • 1916年由王郅隆接手,胡政之任总编辑,关注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
    •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接办,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进入鼎盛时期。
  3. 抗战时期
    六次迁馆(天津、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坚持抗日报道,1941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新闻服务奖”。

三、社会影响

四、词性扩展

作为名词,既指实体报刊,也象征独立、客观的新闻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多用于媒体研究或历史讨论,日常使用较少。

注:如需完整历史事件年表或具体报道案例,可参考(大公网大事记)和(全国报刊索引数字化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

扮鬼脸襃贲臕浇城闬尘相重光代词玳簪的准斗围监对调冯谖市义分馏黼衣栝松顾叹含粝黉塾壶梁嘉草嘉奖减缩貑罴扃堂眷赏距跃三百壳子空性牢姐良萌敛手屏足连野凌僭皃言眉语内司牛刀小试平蔚穷朔阙口三豹烧燌十八省水裩死声啕气贪媢条冰同欢童叟无欺推咎外户子尪劣猬结蚁聚温重武举污樽遐济乡语详阅西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