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服。《漢書·吾丘壽王傳》:“書奏,上以難丞相 弘 , 弘 詘服焉。” 唐 李德裕 《近世節士論》:“ 魏生 為酷吏所逼,終不詘服,詞義雅正,有古人之風。” 清 顧炎武 《<勞山圖志>序》:“而一二智慧之士倡為迂怪之談,以聳動天下之聽,彼其意不過欲時君擁篲,辯士詘服,以為名高而已。”
“诎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诎服”讀作qū fú,意為屈服、順從,指在壓力或權威面前放棄抵抗。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文獻。
古籍例證
近義詞與辨析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中需注意語境,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日常交流建議用“屈服”“服軟”等替代。
诎服(qū f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fú。诎(qū)是多音字,讀音有qū、qǔ、jū;服(fú)還有讀音fù。該詞是一個動詞,意為固執己見不肯屈服。
拆分部首:詞的左邊是“讠”(讠是“言”的聲旁),右邊是“曲”(曲是一個獨體字)。
筆畫:詞語“诎”有8畫, “服”有7畫。
《詩經·齊風·碩人》中有句話:“來胥靡爾,言觀诎其服。”這是最早記載诎服的句子。據考證,詞語“诎服”在古代并不常用。在《訓雅》和《釋名》等古代辭書中,沒有“诎服”的記錄。根據語境,我們可以理解為“诎”即代表“局限”或“堅持己見”,“服”代表“屈服”。
繁體字:“诎”和“服”的繁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诎”有多種寫法,例如:“**欔**”、“**阹**”。
“服”古時候寫作“**褲**”,是指褲子的意思。
1. 無論我怎麼勸說,他仍然诎服于舊觀念。
2. 她堅持自己的想法,毫不诎服地表達出來。
固執诎服、頑固不化、屈服、不屈等。
固執、執拗、頑固、固執己見。
屈從、順從、順服、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