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位的意思、五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位的解釋

(1).謂天數五和地數五。前者為奇數,一、三、五、七、九;後者為偶數,二、四、六、八、十。《易·繫辭上》:“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韓康伯 注:“天地之數各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高亨 注:“天數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數相加,其和數為二十五。地數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數相加,其和數為三十。”

(2).指歲、月、日、星、辰。《國語·周語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韋昭 注:“五位,歲、月、日、星、辰也。”

(3).謂五行。《尚書大傳》卷二:“維五位復建,辟厥沴。” 鄭玄 注:“君失五事,則五行相沴,違其位。復立之者,當明其吉兇變異。”《漢書·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雲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鹹具,以五行為五位,三五和合,謂之八會。”參見“ 五行 ”。

(4).猶言五方。《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主運歌》:“五運五行禦五位,五氣相生順令行。”注:“五位者,東、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漢書·揚雄傳上》:“靈祇既鄉,五位時叙。” 顔師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選·班固<東都賦>》:“上帝宴饗,五位時序。” 李善 注:“《漢書》曰:‘天神之貴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圖》曰:‘ 蒼帝 神名 靈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黃帝 神名 含樞紐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紀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雲賦》:“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張居正 《賀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極,而垂衣五位。”參見“ 九五 ”。

(7).土層較深的優質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種等級。《後漢書·朱穆傳》:“天氣鬱冒,五位四候連失正氣,此互相明也。”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五位,謂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時 童貫 等五人為皇帝分工修建的宮室。《宣和遺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宮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貫 、 楊戬 、 曹詳 、 何訢 、 藍從熙 ,諷以禁中逼窄之狀。五人聽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號‘五位’。五位既成,樓閣相望。”

(10).算術上的第五個數位。即個十百千萬之萬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位"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維度語義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五類釋義:

一、數位概念 指十進制系統中個、十、百、千、萬五個基本計數單位。該定義源自古代算術體系,《九章算術》記載"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來源:中國古代數學典籍),強調數位排列對運算的基礎作用。

二、空間方位 特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淮南子·天文訓》載"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五位之形"(來源:漢代哲學著作),體現古代宇宙觀中的方位系統。

三、官職制度 周代官制中"天子五位數"包含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五命賜則"(來源:儒家經典文獻),反映古代等級制度。

四、五行學說 在陰陽五行體系中對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黃帝内經·素問》有"五運終天,五位相合"(來源:中醫理論典籍),闡述自然元素運行規律。

五、天文曆法 古代曆法中的"五紀"概念,包含歲、月、日、星辰、曆數。《史記·曆書》記"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來源:正史文獻),體現時間計量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五位”作為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哲學與數理概念

  1. 天數與地數
    指《易經》中的奇偶組合:天數(奇數)為一、三、五、七、九,地數(偶數)為二、四、六、八、十,兩者相合生成五行(金、木、水、火、土)。
    公式表達為:
    $$ text{天數之和} = 1+3+5+7+9=25 text{地數之和} = 2+4+6+8+10=30 $$

  2. 五行與五方
    “五位”可代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運行規律,或五方(東、南、中、西、北)的空間方位。

二、時間與天文概念

指代歲、月、日、星、辰五種時間與天體單位,源自《國語》中周王整合天文曆法的記載。

三、社會與政治含義

  1. 等級與帝位
    • 象征九五之尊的帝位;
    • 古代貴族等級如侯、大夫、卿、公、辟。
  2. 曆史實例
    宋代童貫等五人為皇帝分工修建宮室,合稱“五位”。

四、自然與實用概念

  1. 優質土壤
    特指土層較深的肥沃土地。
  2. 算術數位
    即“萬位”,為十進制中的第五個數位(個、十、百、千、萬)。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經典與曆史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易經》《國語》及宋代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柏成暴客八音響卑弊笓格孛辘馳辭穿方出捐次蟗單皮大業電力系統殿廷雕破雕鑽砥節厲行東兵紛舛拂奪扶弱抑強幹佐攻剝含識颢然合盤紅夷互通加碼叫絕澆水苴稭苛察客艘口耳之學狂騁梁園雖好,不是久住之鄉陵舃立事漏卮難滿率心沒襃彈妙絶時人鉗錘千古奇冤啓塗齊心滌慮欺羽桑榆之景三月上谒速忌蘇子貪囊體二吞贜旺相無施不效狎逼下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