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訴枉的意思、訴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訴枉的解釋

訴說冤屈。《宋書·竟陵王誕傳》:“又 豫章 民 陳談之 上書訴枉。”《魏書·李彪傳》:“時有人訴枉者,二公及臣少欲聽採。語理未盡, 彪 便振怒。”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人聚》:“求名之士,訴枉之人,悉至京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訴枉(sù wǎ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法律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司法機關或上級申訴冤屈。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該詞可拆解為“訴”與“枉”兩部分:「訴」指陳述冤情以求公正裁決,「枉」則特指遭受不公正待遇或錯誤判定,二者結合構成對司法不公的控告行為。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古代漢語詞典》記載「訴枉」最早見于宋代司法文書,多用于描述百姓通過擊登聞鼓、呈遞狀紙等方式申冤的訴訟程式。清代《六部成語注解》更明确其法律屬性,定義為“因冤屈而向上級衙門提起訴訟”。

在當代法律語境中,中國社科院《法學大辭典》将訴枉納入申訴制度範疇,強調其包含三個要件:存在已生效的錯誤判決、當事人主張自身權益受損、需通過法定程式提出糾正請求。該詞常見于行政訴訟領域,特指公民對行政機關錯誤決定提出的複核申請。

北京大學《漢學語料庫》語例分析顯示,該詞在司法文書中的使用頻率自2000年後呈上升趨勢,多與“平反”“再審”等法律術語形成語義關聯,反映出社會法治進程中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

網絡擴展解釋

“訴枉”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ù wǎng,其核心含義是訴說冤屈,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古代文獻:

    • 《宋書·竟陵王誕傳》:“又豫章民陳談之上書訴枉。”
    • 《魏書·李彪傳》:“時有人訴枉者,二公及臣少欲聽採。”
    •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人聚》:“求名之士,訴枉之人,悉至京師。”
      (以上均體現“訴枉”用于正式場合或法律文書中)
  2. 字義分解:

    • 訴(sù):本義為“訴說、控告”,如“訴訟”“申訴”。
    • 枉(wǎng):指“不公正、冤屈”,如“冤枉”“枉法”。

相關擴展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喻表達對不公現象的控訴。例如:“他多次訴枉,卻無人理會。”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稗史百丈闆戶薄産卑讓婢膝奴顔擘箋酬金辍圍出淤泥而不染大桀小桀搭路丹砂井到處碰壁地窩子耳號輀翣佛妝福字履耕芸宮溝公文帖關啟鼓鞉交引庫賈譽潔慤季俗酒瓢久屈急景凋年狷急胯骨姱容修态老太婆遼薓勵精圖治賣眼佩衽輕淡青凫少待哨站射箭省元攝主屬草稾疏妄似若算口素聞湯羊忐上忑下天墀托姻為虺弗摧無根降魔棍消斂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