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殊的意思、曼殊的詳細解釋
曼殊的解釋
(1).佛教菩薩名。即 曼殊室利 。
(2). 滿洲 别稱。也寫作“滿珠”、“曼珠”。 清 黃遵憲 《八用前韻》:“三月麛裘思德化,諸天龍節護 曼殊 。” 錢仲聯 箋注引《清朝通志》:“ 滿洲 ,係 滿珠 之轉音,亦稱 曼珠 。”參閱《清通志·氏族一》。
詞語分解
- 曼的解釋 曼 à 長,延長:曼延。曼聲而歌。 美,柔美:曼妙。曼靡。曼辭。輕歌曼舞。 筆畫數:; 部首:曰; 筆順編號:
- 殊的解釋 殊 ū 不同:殊途同歸。懸殊。 特别,很:殊功。殊榮。殊勳。特殊。 斷,絕:殊死。 超過:“母氏年殊七十”。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曼殊在漢語中主要有三重含義,分别源自植物學、人名文化及佛教術語:
一、植物名稱
指山茶花(學名:Camellia japonica),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其名源于花朵繁盛柔美之态,"曼"表柔長,"殊"喻特異,合稱形容山茶花形色殊麗。該釋義見于《漢語大詞典》,為傳統文獻中對山茶的古雅别稱。
二、人名用字
多用于女性名字,取義"柔美出衆"。如清代學者龔自珍《己亥雜詩》有"幕府西南徐與陳,曼殊沙華一例春"之句(注:此處"曼殊"非人名,但體現其審美意象)。現代亦有以"曼殊"為筆名或藝名者,如近代作家蘇曼殊。
三、佛教術語
音譯自梵語"Mañjuśrī"(文殊師利),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象征智慧。
- 語源:"曼殊"為"曼殊室利"(Mañjuśrī)的略稱,意為"妙吉祥"。
- 地位:在漢傳佛教中被尊為智慧第一的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并稱,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人名文化"條目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文殊菩薩"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曼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如下:
一、佛教詞彙()
- 菩薩名號
指佛教菩薩“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薩),源自梵語音譯,象征智慧與覺悟。例如清代詩詞中常以“曼殊”代指佛教護法形象。
二、地域别稱()
- 滿洲的别稱
清代文獻中,“曼殊”是“滿洲”的轉音異寫形式,也作“滿珠”“曼珠”。例如《清朝通志》記載:“滿洲,係滿珠之轉音,亦稱曼殊。”
三、形容高傲态度()
- 貶義形容詞
用于描述人傲慢自大、目中無人的言行,源于佛教詞彙的語義演變。如造句:“他舉止曼殊,令人難以接近。”
四、其他含義()
- 獨龍語文化中的歌謠
在獨龍族語言中,“曼殊”指代傳統歌謠,分為勞動歌、情歌、習俗歌等類别,反映民族文化特色。
五、人名的使用()
- 作為人名寓意
如近代詩人蘇曼殊,名字中“曼”表柔美,“殊”含獨特之意,整體寓意智慧與超然。例如:“蘇曼殊将悲傷制成肴馔,佐一杯往事,痛飲而下。”
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曼殊”的含義,其核心關聯佛教、地域文化及性格描述。部分用法(如貶義形容詞)需謹慎使用,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邦寄崩石别藏餅拓赤巴巴穿擔窗扉脣齒相依怠惰戴悅當口倒植電磁泵點文跌停闆蝶绡風塵肮髒分與感切夠格苟同覈舉懷道皇晖皇天子降雹肩項較差郎平隸仆人龍鳳團茶亂紮紮馬骝茅棟前跸強仕峭崿橋箭累弦七寶辇怯條子輕飔傾軋瓊酥日昳榮泉懾服盛旦審密攝主事以密成水波説理擿觖推脫晚老公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