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讨罪行的檄文。 清 曾羽王 《乙酉筆記》:“郡城諸生,遍出讨檄,舉國若狂。”
“讨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讨檄”指聲讨罪行的檄文,即用于公開譴責、揭露他人罪行的正式文告。例如清代曾羽王在《乙酉筆記》中記載:“郡城諸生,遍出讨檄,舉國若狂”,描述了民衆通過發布讨檄表達強烈抗議的情景。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清代文人曾羽王的記錄,表明其多用于文人或官方對重大事件的公開批判。檄文内容通常言辭激烈,旨在揭露罪行并争取輿論支持。
現代語境中,“檄文”可比喻為态度鮮明的批判性文章,但“讨檄”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保留在曆史或文學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檄文的文體特點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乙酉筆記》等文獻原文。
讨檄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戰争時期,它可以指代一種用來傳遞戰争命令或者動員軍隊的書信或文告。通常由統帥或軍事指揮官發出,目的是號召士兵們團結起來,鼓舞士氣,為戰争勝利而奮鬥。
讨檄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yán)、木(mù)和矢(shǐ)。它共有12個筆畫。
讨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楊彪傳》中,原指士兵們将要讨伐的信令。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一種廣義上的命令書,用于軍隊間的信息傳遞與調度。
讨檄的繁體字為「討檄」。
在古時候,讨檄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也可以寫作「讨誒」。不過,現代漢字規範對其進行了統一,使用「讨檄」的寫法。
1. 古代統帥常常用讨檄來號召士兵們奮勇戰鬥。
2. 軍隊中傳來的讨檄激發了士兵們無畏的勇氣。
讨伐、激勵、號召、奮鬥
動員、戰書、征咨
答檄(指對上級發出的命令、指示進行回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