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檄的意思、讨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檄的解釋

聲讨罪行的檄文。 清 曾羽王 《乙酉筆記》:“郡城諸生,遍出讨檄,舉國若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分解為兩部分:

  1. "讨"的本義為聲讨、征伐,《說文解字》釋為"治也",引申為公開譴責不義之事,如《左傳·宣公二年》載"讨有罪也"。
  2. "檄"特指古代軍事文書,《文心雕龍·檄移》定義為"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用于昭告敵方罪狀或動員軍民。

合成詞義:"讨檄"指通過檄文形式對敵人或失德者進行公開聲讨的軍事文書,兼具道德譴責與戰争動員功能。曆史上典型用例包括東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以及唐代駱賓王《為徐敬業讨武曌檄》(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文學史》),均以骈文形式列舉罪行、申明正義性。

語義流變: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曆史文獻研究與古典文學領域仍作為專業術語存在,例如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公文選注》将其歸類為"軍事檄文亞型"。

網絡擴展解釋

“讨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釋

“讨檄”指聲讨罪行的檄文,即用于公開譴責、揭露他人罪行的正式文告。例如清代曾羽王在《乙酉筆記》中記載:“郡城諸生,遍出讨檄,舉國若狂”,描述了民衆通過發布讨檄表達強烈抗議的情景。

二、字義拆解

  1. 讨(tǎo):
    包含“征伐”“研究”“索取”等含義,此處取“聲讨”之意,即公開譴責罪行。
  2. 檄(xí):
    指古代官方文書,多用于征召、曉谕或聲讨,如“羽檄”(插鳥羽的緊急軍書)。

三、曆史用例與語境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清代文人曾羽王的記錄,表明其多用于文人或官方對重大事件的公開批判。檄文内容通常言辭激烈,旨在揭露罪行并争取輿論支持。

四、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檄文”可比喻為态度鮮明的批判性文章,但“讨檄”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保留在曆史或文學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檄文的文體特點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乙酉筆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借百鍊鉛不離程朱之學趁腳趁閑斥罵誕哲叨越敵後發奮爲雄煩雜鳳采鸾章鳳閣舍人風迹風玫瑰圖豐屋負诟忍尤谷馬砺兵谷神星黃金埒胡撥思濩铎回天轉地回漲剪斷翦字擊搏挽裂截長補短結纓胫如警勗涓滴居胥陵骞輪當面對渺無音信覓迹尋蹤名言樸斫之材切峻乞鞫請事奇澀球寒擾民三戟散隸商品糧上肢十二分星十總布水上書香人家四解燧色蘇省聽允吳趨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