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乘的意思、大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乘的解释

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 印度 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 中国 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法华经·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禪心入大乘。” 苏曼殊 《遁迹记》:“大乘,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乘(dà chéng)是汉语佛教术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源自梵语"Mahāyāna",字面意为"大的乘载工具",指代佛教中注重普度众生、追求圆满佛果的教法体系。《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佛教派别之一,强调自利利他,以成佛为最高目标,与小乘相对"。

从宗教内涵看,大乘佛教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1. 菩萨道精神:主张修行者应发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如《佛学大辞典》所述"行者当以慈悲为本,行六度万行"
  2. 空性智慧:秉承《般若经》核心教义,强调"缘起性空"的哲学观,认为诸法皆无自性
  3. 佛果圆满:提出三身佛理论(法身、报身、应身),建立系统的成佛理论体系

该体系包含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修行纲领。玄奘所译《解深密经》记载"菩萨于大乘中,应修六种波罗蜜多",印证其修行次第。

经典文献方面,汉传大乘佛教以《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涅槃经》为根本典籍。现代佛学研究指出,大乘思想约公元1世纪形成体系,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汉传佛教主流。

网络扩展解释

大乘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大乘(梵文Mahāyāna,音译“摩诃衍那”)原意为“大的运载工具”,比喻佛法如大车,能承载众生到达觉悟彼岸。与小乘(Hināyāna)相对,大乘强调普度众生而非仅追求个人解脱。

  2. 核心理念

    • 利他精神:主张“自觉觉他”,通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行实现自利利他。
    • 众生平等:认为人人皆可成佛,追求佛果的智慧与慈悲。
  3. 与小乘的区别
    小乘注重个体解脱(如阿罗汉果),而大乘以菩萨道为目标,强调广度众生。例如,大乘经典《法华经》以“大车”比喻其包容性。

  4. 历史发展
    形成于公元1世纪印度,先后经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阶段,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出禅宗、净土宗等流派。

  5. 文化影响
    大乘佛教成为汉传佛教主流,其“慈悲济世”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伦理观与艺术形态。

注:读音为dà chéng(非“dà shèng”),发音错误可能导致词义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白蹢白足禅师帮扶杯楼不脱不知起倒吃死人不吐骨头悴荒丹钥盗帅顶租肥白阜淮铁路负义根瓣宫法勾三搭四瑰怪鬼混核物候火环杖活跃分子猢狲渐染艽野积劫禁奈金佩金声进士科近晚巨识抗兵擂主狸豆立谈之间隆固麦丹蕈毛举细务猛利匿空暖房夜饭劈天盖地强健青烛齐契闰秋睒睗沙鱼皮身衣口食事极驶马狮子座税外方圆漱腴术追天知道文擅雕龙武侯